• 介绍 首页

    八零海岛:乘风破浪的军嫂

  • 阅读设置
    第111章
      
      也就是说,正常这个还是20两。
      这位工作人员接了过去,放在了小秤盘上,一称量。
      他点点头说道:“果然是20两的,一共是625克。”
      (古代的一斤是16两,一两黄金大约是现在的31.25克)
      林彩蝶:“现在多少钱收?”
      男同志:“现在的黄金收购价是16元每克。”
      林彩蝶点头:“那卖了吧。”
      16块,已经超出她的预期了。
      其实她不知道,我国黄金的价格恰好在这个时候是最高价,现在执行的是央行统一收购价。
      要是在外边,黄金都能到20块左右,等到明年年中,价格才会降到银行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这卖,林彩蝶是亏点钱的。
      但是即便是林彩蝶知道外边的价格,也不会到外边去卖。
      现在县城还没有一个靠谱的金店和首饰店,真正卖,还得到市里或者是鹭岛。
      鹭岛是距离峡湾最近的大城市了,80年定的特区。
      林彩蝶上辈子倒是去过一次,对于那里的繁华是深有体会。
      听林彩蝶说卖了,这个工作人员就拿出算盘开始扒拉。
      啪啪几下,就出来钱数了:“同志,625克,每克16元,正好元。”
      林彩蝶点头:“行,麻烦你开票吧。”
      男同志又问了:“这位同志,咱们是不是见过?”
      林彩蝶假装的道:“见过?不太清楚啊,同志你是不是认错人了?”
      她确实见过,上次来就是这人,但是林彩蝶可不想让人家以为自己家总能来卖这些。
      这位男同志就疑惑的点头说:“那可能吧,不好意思。”
      他也在想是不是认错了。
      上次林彩蝶过来,穿的不好,脑袋上还包着一块布头巾,虽然露着部分脸,但是和现在还是大相径庭。
      其实他不是想打听什么,而是想知道林彩蝶还有没有这个金锭。
      这要是能再有俩个,那一年的任务都能完成,他还有机会再往上走一步。
      想着,他就问出来了。
      “同志,你家里还有这个金锭吗,你也知道,现在国家在储备黄金,还有很大的缺口,我们也是着急收货。”
      林彩蝶摇摇头:“同志你说笑了,这种东西能传下来一个就是运气了,哪还能有多啊。”
      这人一想也是,再者,就是有也不会说啊,块,干啥都够了,这可是一个万元户啊。
      是的,现在万元户已经出现了,在报纸上已经开始宣传了。
      他们县就有好几个模范。
      虽然说是这么说,但是现实中真实的还是少。
      有的是实打实的万元户,但是有的看到别的乡镇、村子有了,自己没有,这不是掉面子吗。
      这个时候,一些干部们就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养猪的,就把好多家的猪都赶到一家,然后打造一个名义上的万元户,等到上边考察的走了,再送回去。
      就这样,现在,每个乡镇都有万元户,但是谁是真谁是假,估计只有自己知道。
      而眼下,林彩蝶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一万块。
      即便这位同志是有着旁人羡慕的工作,但是此刻也是无尽唏嘘。
      以他的工资,要是赚到这一万块,估计要十二年。
      唏嘘归唏嘘,他还是让林彩蝶登记,然后快速的开了单子出来。
      递给林彩蝶:“到财务室拿钱就行了。”
      “好的,谢谢同志。”
      林彩蝶感谢一句,拿上单子就走。
      其实今天她本来打算卖两个金元宝的,不过没想到这年代黄金的价格这么高,一个就差不多能解决问题了。
      那正好,也就不用再露了。
      到了财务,看到条子,财务这个每天点钱数钱的也好奇的打量了一下林彩蝶,然后才开始数钱。
      这个时候,最大面值还是10块一张,也就是所谓的大团结。
      块就是1000张,就是数钱也要好一会儿。
      这个财务100张一捆的数了起来,而且每一捆都数两遍,然后才给林彩蝶。
      林彩蝶拿到手没数,就直接塞进了手上的布袋子里,其实是放到了空间里。
      不是林彩蝶多信任财务,相反她也很重视。
      不过在财务数钱的时候,她借助海珠已经感应着跟着数了一遍。
      海珠的感应范围是5米方圆,本来在陆地上没有这么大的距离,不过随着海珠内生物的不断增多,现在也勉强能感应个差不多。
      更何况那财务距离她不过一米,中间一个铁栏杆,又哪能挡住意识。
      拿到钱后,林彩蝶就快速的离开国营百货大楼,这下心里感觉稳妥多了。
      有了这笔钱,还有前边她卖那些货的钱,不算赵峥嵘给她的那些,手上也有1万3千多。
      赵峥嵘给的是他的工资和自己攒下的,也有3000多。
      当兵这些年的津贴实际没有这么多,不过他以前在京市赵家,还是得到他爷爷赵老头的一些好处。
      所以加在一起也算不少。
      林彩蝶忽然感觉,自己好有钱,走在街上心里的感觉都不一样。
      现在的县里比她上次来要更加热闹了,各种探子经营的也越来越多了。
      林彩蝶一边看一边寻思着自己还有什么需要。
      现在好像卖走私货的不止那一条巷子了,跟着人流从主街走到后街,就看到了一个巷子里满地都是摊位。
      林彩蝶走进去,也是左瞧瞧右看看的。
      在一个摊位前,林彩蝶看到了热水瓶和烧水壶。
      她凑了上去,仔细看了看问道:“这些都是国内产的吧?”
      这摊子是一个岁数比林卫国年轻点的中年人,他看着林彩蝶笑着说。
      “小姑娘倒也识货,我这虽然不是海上来的,但也都是好东西,你看看着皮子,还有着工艺,平时少见到吧。”
      说着,还凑近一些小声的说道:“我一个亲戚在大厂里上班,这些都是从厂里直接拿的,市面上少见。”
      第151章 浪潮
      这个确实是,这热水瓶都是大红色的外壳,上面是盛开的大朵鲜花。
      这一眼看上去,既新鲜又喜庆。
      烧水壶也是亮亮的。
      这年代,烧水壶还不是不锈钢的,都是铝制的,材料也很厚,看着就是真材实料的感觉。
      林彩蝶也不废话,直接问:“这都怎么卖的?”
      “热水瓶一对15块,都是5磅的;烧水壶6块,搪瓷盆4块,搪瓷茶盘3块。”
      林彩蝶听了后就皱了下眉:“你这有点贵了吧,国营商店也没这个价啊。”
      “姑娘啊,这都是最新的,除了百货商场是没有卖的,而且这里还不要票,比百货商场也就贵了一点点,我这来回的折腾不也要赚一点吗。”
      林彩蝶也点了下头,确实,这人做买卖还算是可以。
      暖水瓶一个贵一块,烧水壶一个贵5毛,其他的也都差不多,都是贵那一点。
      关键是在这买,就直接买了,也不用再找票了这些。
      要说也是,现在市场经济已经开始了,但是国营百货商场的很多东西还是凭票供应,这样的机制又怎么能竞争过自由的买卖人。
      林彩蝶蹲下去,看着热水瓶问:“这保温都是好的吧,别是残次品。”
      老板赶紧解释:“看你说的,我这天天都在这卖,到我这来的老客比新客还多,还能骗你咋的‘
      我这都是老规矩,这暖水瓶你买回去,要是一周内不保温,你过来找我,我给你换。”
      林彩蝶看着老板,也看出了这是个做长期生意的。
      “那行,这暖水瓶我要两个,烧水壶也要一个,还有着搪瓷盆要四个,茶盘要两个。”
      “欸,好嘞。”听到林彩蝶要这么多,这老板也是高兴:“妹妹,看你这么敞亮,我再赠给你两个玻璃杯吧。”
      老板会做生意,没说给便宜,但是给了2个杯子的实惠,也算是一种让利。
      “谢谢老板了。”林彩蝶道声谢,然后把钱给了。
      她空间里也有零钱,找的正好的数,递给了老板。
      老板也把货都归类一下,然后一起递给她。
      拿着这些东西,也不方便再逛了,林彩蝶又抱又提的找个安静的地方,收到了海珠空间里。
      继续在街道上逛了起来,感受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喧嚣。
      于林彩蝶而言,更多的是回忆和追思,毕竟上辈子的这时候,自己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哪有机会来体会这份热闹。
      一个街道拐过去,是一个比较宽阔的不能称之为广场的广场。
      几个穿着很是时髦,上身花衬衫,下身牛仔喇叭裤,带着蛤蟆镜的年轻人在这来回跳着舞步。
      一边花坛边的水泥台上,一个录音机在唱着动听的歌曲。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