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和离后陛下成了我的外室

  • 阅读设置
    第69章
      
      两个婢子都跟着心急,“这些都是流民,朝廷不好好安顿,反而如此驱赶,实在不该。”
      又感叹天灾无情,祈祷朝廷尽快拿个主意,救治灾民。
      两个婢子不知情,赵清仪却知道,那救灾之策早就上呈陛下,陛下也已采纳,但灾情并未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只能说明其中不仅是天灾,还有人祸。
      上至朝中权贵清流,下至地方父母官,无一不拥有特权,天灾是他们利用自身权势,盘剥百姓的大好机会,通常会利用灾情哄着百姓贱卖祖产田地,这帮官员才会实施救灾。
      可如此一来,即便灾情得到控制,百姓的苦难依旧存在。
      失去土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一旦黎民百姓的怨气聚集,这天下就该动荡飘摇了,届时又不知会是如何腥风血雨。
      赵清仪不忍见到那一幕,当务之急,是稳住局势。
      她让人把李家老宅收拾出来,用以接纳流民,并在门前搭起粥棚,但一个老宅容纳不下太多人,孟嘉文见此情形,几乎出动了孟家所有人力帮忙,还在郊外搭建帐篷,把多余的庄子都腾出来。
      赵清仪与孟嘉文的举动在民间赢得不少声望,许许多多的流民涌向两家,得到妥善安置后,京中治安稳定许多。
      一个是高门贵女,一个是京城皇商,有她们作为表率,底下不少想挣名声的富商官员纷纷效仿,一来二去,算是暂时稳住了局面。
      但这还不够,救灾需要大量银钱,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流民,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新政改革势在必行。
      赵清仪深思熟虑过后,在正月初八这日又回了一趟娘家,见到父亲,她便将三万两银票呈上,“这是女儿一点心意,希望这笔钱能帮助朝廷渡过这场灾祸。”
      三万两,正好是李素素所需的嫁妆数目,上辈子这笔钱她拿去给李素素添妆了,这辈子,就拿来救助百姓,算是偿还她前世包庇罗氏,无意间欠下的债。
      这钱赵清仪大可自己拿出去,像孟嘉文一样,用来买米买粮直接救助百姓,但效果仅此而已,不愿掏钱的勋贵高门依旧能继续装聋作哑。
      但如若由父亲出面,在朝上当众宣扬她为朝堂捐银三万两,那金銮殿上的一帮朝臣怕是要羞到无地自容,也不得不掏钱出力。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帮权贵自诩清流,平日没少从百姓身上搜刮的民脂民膏,现在天灾人祸当前,吃进去的油水吐出来都是应该的。
      赵怀义起先想推辞,毕竟朝堂之事轮不到女儿一个姑娘家出面,更轮不到她来掏钱,他和孟氏已经合计好了,拿出三成家财用以赈灾,足够了。
      但转念一想,女儿已成家,此举或许是想为丈夫博得美名。
      因为赵漫仪的事,赵怀义对女婿颇有微词,但当着女儿的面,他不好直说,只能收下银票暗自叹气。
      赵清仪就知道自家老父亲误会了,“父亲,您不要多想,这钱是女儿经营铺子所得,干干净净,也与李家无关,只是想为自己搏个好名声。”
      和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赵清仪再没有隐瞒的必要,就将她打算和离的缘由和盘托出。
      其中包括挪用嫁妆,奸生子,下毒,以及罗氏放贷害命。
      听得赵怀义脊背发凉,一阵后怕,随即大怒,“岂有此理!他们……他们李家欺人太甚!”
      他这个当父亲的还活着,只是这些年不在京城罢了,自己女儿就遭夫家如此践踏,倘若有朝一日他不在,亦或是赵家倒了……
      赵怀义不敢再想下去。
      “和离!必须和离!”
      李家老早就起了害女儿性命的心思,他这个做父亲的如何不急?如何不怒?
      赵清仪鲜少有情绪外露的时候,听到父亲毫不掩饰的维护,杏眸微红,“多谢父亲理解女儿的处境,只是,世家难容和离妇……”
      这也是她一直不敢与父母家人坦白的缘故,以父亲母亲的爱护之心,他们定不会眼睁睁看她受委屈,可在这朝堂纷争之中,她若和离,势必会影响父亲,影响家族名声。
      世道如此,她没有办法,那三万两白银中就藏着她的一点私心,盼着今日所作所为,能为他日赢得一分辩驳的余地。
      “世家难容和离妇,难道我赵怀义还容不下一个出嫁的女儿吗?”
      赵怀义示意她不必多说,“你且安心,好好保护自身,今日之事,为父暂且替你瞒着,真到那一步,就放心回家,我与你母亲不是迂腐之人,你祖母亦然。”
      赵怀义不敢耽搁,当下就将银票转交户部,翌日早朝,户部尚书将赵清仪主动捐银三万两用来赈灾的事上呈帝王。
      年轻的帝王仍喜欢保留一丝神秘,即便在金銮殿上早朝,中间也用一道细密的珠帘阻隔,底下的臣子俯首,不敢直面天颜。
      自然看不到年轻帝王俊美妖冶的脸上掠过赞赏之色。
      不愧是他看上的女人,有心机有手腕,又有一颗关怀天下之心,与他实在天生一对,他不禁想起那夜醉酒之事。
      算起来,有段时日没见过她了。
      最近为了处理天灾与流民事宜,他被绊在宫里走不得,得找个机会见见她。
      年轻帝王正出神,底下有巴结讨好赵怀义的臣子,纷纷赞扬赵怀义教女有方,赞赵清仪仁爱大义。
      他们当中有人受赵怀义所托,刻意提及赵清仪,想为她在皇帝面前搏个美名,却又不敢太过,只能一边进言,一边小心翼翼观察珠帘后的皇帝陛下。
      殊不知龙椅上的男人听到他们不加掩饰的夸赞,一脸的与有荣焉,仿佛文武百官夸的不是赵清仪,而是他本人。
      “赵阁老确实生了个好女儿,若我大梁臣民人人都像赵阁老的女儿,识大体知进退,能为朝廷分忧,朕也不必为此次灾祸发愁了。”
      年轻帝王话里有话,听得满朝文武汗颜。
      一个女子,尚且能为帝王分忧,那他们这些领着朝廷俸禄的官员呢?
      赵怀义倒是坦然,“臣已决意拿出三成家财充盈国库,助受灾百姓渡过此次难关。”
      三成听着不多,可谁不知赵怀义娶了个极擅经营的妻子,仅是三成家财,恐怕都有几十万两之多。
      那可是笔巨款。
      其余人难掩震撼,心道这赵怀义莫不是疯了?为了巴结讨好陛下,居然敢自掏家底。
      年轻帝王龙颜大悦,“赵爱卿有心了,但朕不会让你白白花费银子,不若朕就赏你一个承诺,来日赵爱卿想要什么,尽管向朕开口。”
      帝王承诺,远不是金银可比的赏赐,这就相当于是有了一块免死金牌,有了与帝王商量的底气。
      已经有勋贵后悔了,新政在即,他们早晚会被查出老底,若能得陛下一个承诺,至少能保全家无虞。
      思及此,忠勇伯手持笏板率先出列,“臣家底虽远不如赵阁老,却也愿捐一万两白银。”
      一万两白银,对比赵怀义的三成家财,实在不够看,但这已是伯府的极限,只盼陛下能同样赏他一个承诺。
      可惜事与愿违,年轻帝王嗓音淡淡,“忠勇伯有心了。”让一旁的秉笔太监黄内侍记下后,便没了下文。
      忠勇伯愣了愣,甚至抬头看向珠帘。
      “忠勇伯有事启奏?”
      忠勇伯磕磕巴巴地说没有,便退下了,心里一阵绞痛,这一万两,白花了啊。
      王次辅瞥了眼妹夫,暗道一声蠢货。
      陛下哪里是为钱财抬举赵怀义?分明就是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重用赵怀义罢了,忠勇伯是他王党人,就算倾家荡产了都未必能得陛下一个眼神。
      想到伯府外强中干的境况,王次辅深吸口气。
      接下来张首辅也出列,自愿捐出半数家财,内阁两位阁老都表态了,王次辅不好继续装聋作哑,也象征性捐了几万两。
      这无疑是开了个好头,后边的官员无论官职大小,都或多或少捐了一些,如此下来,一个早朝收获颇丰,至少渡过此次难关不成问题。
      年轻帝王也对臣子的家底有了大致的了解,这里面有人清廉,家中一贫如洗,所捐数目极少,但也有人是装清廉,不敢暴露完全暴露真实的家底。
      黄内侍全都一一记下,并在暗中观察文武百官的神态。
      快结束时,王次辅出列禀道,“陛下,臣还有一事,认为不妥,赵阁老之女有功,但她已然出阁,如今乃翰林编修李彻之妻,所谓夫妇一体,陛下若要封赏,也该封赏其夫,而非其父,有道是出嫁从夫……”
      李彻这等小角色,王次辅本不放在眼里,但对方的妹妹即将加入忠勇伯府,与他便沾亲带故了,提拔李彻,算是培植自己的党羽。
      并且王次辅认为自己这番言论并无差错,女子出阁后,就与娘家没什么关系了,女子荣辱,皆系丈夫一身。
      与其便宜赵怀义这个不要脸的老东西,不如为李彻争得恩赐封赏,往后李彻还得承他这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