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八零海岛:乘风破浪的军嫂

  • 阅读设置
    第342章
      
      不过也还好了,也就絮叨一下,讲一下对她的一些嫌弃。
      其实她也不想想,要是她不这么折腾,杨三妹才懒得说她呢。
      咋不见她去讲林彩霞呢,还不是她能作。
      以前家里被讲的最多的是林彩凤,现在林彩凤在镇上,她就成了被讲的最多的了。
      远香近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林彩蝶自己慢慢的向后边食堂走去,这时候是感觉到饿了。
      到了后院后,看到杨霞已经把海蛎煎都做好了,锅里的贼婆面还在煮着。
      一阵阵香味已经飘了出来。
      杨霞:“你去坐着等吧,我这马上就出锅了。”
      林彩蝶点点头直接把海蛎煎端到桌子上边吃边等着了,不到五分钟,杨霞就把面也端上来了。
      林彩蝶:“谢谢姐啊,真香。”
      杨霞也笑着说:“你这就是饿了, 闻着啥都香。”
      林彩蝶可不这么认为,她也是很挑剔的好吧。
      接过面,闻着香气,深深的嗅了一下,一脸陶醉。
      贼婆面其实就是清汤面的一种,不过里边会放些海鲜、鱼丸、虾干之类的,所以吃上去会非常的鲜美。
      他们这里也只是这样一种叫法,也慢慢的成了特色小吃。
      不过吃起来,这个确实很鲜美。
      林彩蝶吃了一碗面,又把海蛎煎吃的干干净净,这才舒服的呼出一口气。
      一顿饭吃的她都冒汗了,真是胃口大开。
      杨霞:“吃完了就早点回去歇着,你这一路回来,也累了吧。”
      林彩蝶:“那就麻烦表姐收拾了,我不和你客气啊。”
      杨霞笑了:“客气什么。”
      林彩蝶这种不见外,有啥直说的性格也是她喜欢的,她在这也才觉得是一家人,不是什么外人。
      第471章 渔场发展
      林彩蝶回去休息了,现在到生产前,其实没她什么事需要忙活了。
      即便是有,也只是准备什么,这些都能让别人帮忙,或者直接让赵峥嵘去管。
      亦或者直接让刘福管都行,就是这次的事情其实也不是必须林彩蝶跑一趟,不过她自己也想出去看看,也就走了这一趟。
      不过也确实没白走,这次她确实有很多收获。
      现在的她,在大城市也算是置下产业了,也算是为了以后的布局,虽然有些早,但林彩蝶知足。
      她也不需要钱做别的,这个时候也没有更多的需要她投资的,钱在手上就只是贬值,那不如买房买铺。
      回到房间,坐在竹椅上,林彩蝶心里还是有些小激动的,给自己倒了杯水,平缓一下。
      接下来几天,林彩蝶还真的就进入到无事模式了,渔场网箱安装,刘福甚至没用她上船。
      林彩蝶在码头处站着看了,两艘船除了刘福他们几人,还有8个杨三妹在村子里喊的人。
      在刘福的统一指挥下,慢慢的把网箱拼装、然后下到海里。
      网箱拼装好后,距离岸边并不远,甚至也留有从岸上走过去的廊道。
      网箱上边也有这种能走过去的小道,不过特别的窄,走着要小心翼翼的。
      完全安装完用了整整4天,还是人多的情况下。
      好在安装完后也确实不一样,看着就稳固,也有规模了。
      在安装的时候,郑海英其实问过林彩蝶,就是她那边需不需要也弄这个。
      不过被林彩蝶拒绝了:“还是先别弄了,这个成本挺高,只是作为育种场使用,等技术再成熟一些再弄吧。”
      其实是大黄鱼的技术现在还不够成熟,现在很多投入都算是前期的投资,林彩蝶不好让好姐妹这时候就跟着投下去大笔的钱。
      不是谁都像她那样,有着大笔的外财。
      这个时候,最适合两个渔场的就是鲍鱼养殖,现在省里那边也有很多适合她们这边水域养殖的鲍鱼品种。
      上次于主任就给她们弄了4箱。
      这个随着慢慢长大,还要分箱。
      就是不看于主任他们现在研究的品种,林彩蝶也觉得接着再让他给介绍购买一些上次的品种。
      鲍鱼养殖必须得加快进度的扩大规模,不然百亩渔场就纯粹成了放着升值了。
      鲍鱼苗价格不高,若是长成成品鲍鱼,那绝对是一大笔收入,这对她们这种承包渔场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支持和振奋。
      不是所有人都像林彩蝶这样明了未来,也大胆放心的,郑家的压力一直很大。
      大黄鱼也只是按部就班,林彩蝶有预感肯定会比前世提前,但是具体提前到什么时候,这个她自己也不敢保证。
      还有,若是提前的太靠前,是不是其价值就会变了。
      本来后世的野生大黄鱼价格也是炒起来的,这东西在现在这个年代本就不是太稀奇。
      不能说不好,但是不像后世那样天价。
      要是她这边研究成功,再影响了走势,那不好说未来因果了。
      其实这些都是她自己想的,一个人,即便有了特殊的际遇,但是想影响历史的走向,其实还是有些微弱的。
      大势是固定的。
      网箱安装下去后,刘福就把团队的主要工作地放到了渔场上。
      先把一些鱼苗投入网箱,然后每日的观察、记录。
      还有一些成品的大黄鱼在另一个网箱,每天也是观察记录,还不同批次的进行人工催产。
      这些都是比较专业的,林彩蝶不懂。
      她也不指手画脚的,也不参与,就是提供支持,还有就是做好后勤。
      网箱这边告一段落了,林彩蝶又让于主任联系鲍鱼苗,也让郑海英去订购鲍鱼养殖的网箱。
      这个网箱不是大黄鱼这种,是完全沉入到海里的,不需要这么好,价格也低。
      林彩蝶:“英子,你养多少订多少,给我订100个。”
      这种网箱一个能养200粒鲍鱼,100个就是粒的鲍鱼苗,她已经决定扩大养殖了。
      郑海英听到她说的数据后都有些愣神:“这么多吗?”
      林彩蝶:“大黄鱼想见到效益还得几年,现在养鲍鱼也算回血。还有,我拉了咱们上次投下去的鲍鱼苗,长势都还挺好,尤其是第三组,这次就是拿这个苗。”
      林彩蝶自己也明白,后世不仅大黄鱼,她们这地方是全国最大的鲍鱼育苗基地,供应全国60%的鲍鱼养殖市场,年产鲍鱼苗23亿粒。
      这也是当初她主动找声农科院合作的原因。
      现在鲍鱼苗还在研究,但是适合的可以先养起来。
      2万粒的成品鲍鱼,就算是4头鲍的大小,也有5000斤,这年代养殖的和野生的没啥具体的区分,因为养殖的本身就少。
      但就算是价格低一些,也能卖个1块一斤,也值5000块了。
      2万粒鲍鱼苗多少钱,1000块,网箱需要多少钱,也是1000块。
      投入2000,放在下边两三年,回头就能卖5000,还是值得的。
      主要是这个网箱它不是一次性的,下一次还能再用。
      林彩蝶打算接下来2年,每年都投入至少粒鲍鱼,这样等这一批出产后,每年都有固定的鲍鱼出产,收入也就稳定了。
      等到于主任他们的鲍鱼苗不断的更新,自己这边也能第一个参与养殖,到时候,自己这渔场就算是真的不断创收了。
      这也是渔场的正确发展方式。
      郑海英有些犹豫的问她:“那我要订多少网箱合适?”
      林彩蝶:“这个得你自己看着来,这批鲍鱼苗放下去,收获也得两年,我觉得这是咱们渔场难得的机会。”
      毕竟鲍鱼比较老实,一般放下去也不会像鱼一样经常越狱,养殖鲍鱼只要不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就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在硬件设备发展不是特别好的现在,养殖鲍鱼绝对算是一个好的出路。
      郑海英想了下,问了一个核心的问题:“要是和你一样,也订100 个网箱粒鲍鱼苗,需要多少钱?”
      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钱。
      第472章 缓一缓
      林彩蝶早算过了。
      “就按咱们上次做的网箱算,这次网箱需要1000块,鲍鱼苗也需要1000块。一共2000。”
      郑海英皱起了眉头:“需要2000啊。”
      2000对于她确实算是一大笔钱了,承包渔场就交了一大笔,后来又买船,现在再订这些,真的是超出家里的极限了。
      若非是林彩蝶外挂加身,就算是有赵峥嵘的支持,她钱也不够用的。
      对于郑家来说,一家人尽一辈子的积蓄全砸到渔场上了,现在是真的不够了。
      要不是家里的船经常出海,是绝对扛不到现在的。
      但是现在家里船也不到一年,海运只能说是普通,时不时的渔场还有投入,现在来说,家里的存款都不够2000块。
      其实郑海英也知道,林彩蝶的想法或许才是最正确的。
      但是最正确的未必是最适合的。
      也不是谁都有勇气拼上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