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而现在,完全看不到。
林彩蝶还是煮的面,至于大姐给的那些光饼,她是打算中午再吃的。
把水烧上后,她又照例跑到甲板上,看着一堆鱼获挑挑拣拣的,最后拿了几只水白虾跑回去,用水冲了一下直接扔到锅里。
水白虾个头儿不大,但肉质却非常滑嫩、紧实。吃起来适合细嚼慢咽,越嚼虾的鲜香味儿就越浓。
这玩意加工成海米后也是最顶级的,有\"金钩虾米\"之称。
林卫国看到后,抽了下嘴角,倒也没说啥。
自己打的,也不能不让吃啊。
林彩蝶这边面煮好了,林卫国还没挑拣完,她都捞出来装到碗里。
然后自己就先吃了,她吃的慢,提前吃都可能赶不上林卫国的速度。
林卫国一会儿也过来了,看到一大碗的面,还有上边的虾,嘀咕了一句:“你倒是不会亏了嘴。”
然后夹了虾往林彩蝶碗里,林彩蝶端碗躲开:“不用,我这里有,那些都是给你的。”
林卫国也不让了,不吃拉倒,谁还不想吃肉了。
虾肉也是肉。
吃完饭,天色也彻底亮了起来,林彩蝶这才到甲板上看看筐。
嗯,早上这一网还真没啥好东西,除了一点水白虾、虾姑排外,还有几条丝丁(龙头鱼),还有小带鱼等等。
水白虾
稍微好点的就是几条午鱼了。
午鱼的学名叫四指马鲅鱼,这鱼在靠近粤省那边也叫马友鱼。
午鱼
午鱼味道鲜美,在闵省有闽南第一鱼的叫法,还有俗语说“一午、二红衫、三鮸、四嘉鱲”,
另有一说“一午、二鲳、三鮸、四马加”。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说明了这鱼的味美,在闵省沿海地区很受欢迎。
午鱼大小一般都是2斤左右为多,有些大的也能长到二三十斤,不过这一网的这几条都是小的。
林彩蝶:“难得还能网上来几条午鱼。”
林卫国喝了口汤:“还有带鱼呢。”
林彩蝶撇撇嘴没说啥。
带鱼在闵省这边主要有3个品种,其中最好的是珠带鱼。
我国地域辽阔,海产品口味上从北向南,品质是逐渐降低的。
或许是气温的缘故,也或许是其他缘故。
所以我国最好的带鱼是渤海的刀鱼和舟山的小眼带鱼。
然而珠带鱼在口感上不次于这两种。
可惜这一网的都是普通黑目带鱼。
黑目带鱼(口感上比黄目带鱼要细腻一些)
至于龙头鱼这种,就更普通了,现在才6分钱一斤。
龙头鱼
看完货,林彩蝶对着林卫国说道:“我先拖网吧,你休息一会。”
林卫国也不在意,现在他对林彩蝶放心的很。
不过启动还是得林卫国来,她有点不敢摇。
这船都是柴油机,钥匙就是一个直角z型摇把,这个需要一鼓作气,而且反弹还很有劲,不会摇的经常被打到。
这个还得林卫国来。
等启动船、放下网后,林卫国就在舱里的竹椅上坐了下来。
这时候才感慨,这船上有这么个椅子确实舒服多了。
林彩蝶驾船在海上游荡起来,拖网就是游荡,可以有目的,也可以没目的。
开船的时候,林彩蝶想的是,把自己上次捡到的那些东西扔到海里。
这次算是再捡的,林卫国应该也只会感叹运气好。
但是又不能都扔,哪有这样的好运气。
林彩蝶想着先扔两匹布下去。
这布她都用油纸包上,外边也是蛇皮袋,扔下去再捞上来也不会湿水。
而且为了能漂浮起来,林彩蝶还用那些破木箱拆开做个托板。
这两匹布已经足够家里用的了,而且也不是太显眼。
林彩蝶开船的时候也在观察,然后在快起网的时候,用意念把准备好的那包布从空间扔到了海里。
她并没有立刻就叫林卫国,而是围绕着这个袋子在海上转圈。
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就喊林卫国:“爹,起网吧。”
林卫国从舱里出来,两人一起把网拉上来。
刚把渔网拖上甲板,还没开包,林彩蝶就指着远处那个袋子。
“爹,你看那是啥?”
林卫国探头望过去:“看不太清,一个袋子,还是海蜇啊。”
这袋子在海面上飘飘荡荡的,距离超过50米就看不好了。
林彩蝶:“开船过去看看。”
说着就跑去驾驶台。
林卫国本来还想阻止的,后来想想,算了,过去看看也好。
其实就是阻止,林彩蝶也不会听他的,设计了这么久,不就是想做两身衣服吗,不过去,自己这装备得等到啥时候才能换。
等到距离近点了,林卫国也看清楚了,这确实是个袋子。
林彩蝶在袋子边上停下船,然后也走过去看着。
林卫国:“啥东西啊?”
林彩蝶:“捞起来看看不就知道了。”
说着就拿起船上的手抄网,就开始打捞。
用手抄网捞这个东西其实不是多顺手,但船上也没其他东西能用。
好在林彩蝶做了木托,这袋子不会沉下去,她不停的划水,然后袋子就慢慢的靠到了船舷上。
这下林卫国出手了,弯腰抓住袋子,使劲一提,就把袋子拎到了船上。
第72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看着这个袋子,林卫国有些迷惑:“不沉,里边还挺软,不知道有什么东西。”
林彩蝶没应声,直接开始解袋子了。
里边的东西她都清楚,还得看看自己包裹的严密不严密,别再打湿了。
打开后,从里边扯出油纸包,还好,只是外边有点湿意。
打开油纸包,两匹布就展现在眼前。
林卫国有些吃惊的喊道:“妖秀啊,是布啊。”
林彩蝶看布也没湿,就笑着点点头:“对,两匹。”
林卫国:“这海上哪来的布啊,这还是新的呢。”
林彩蝶:“还用说,肯定是跑海的船掉的,咱们也算运气。”
林卫国赶紧抬头四下看了看:“快收到舱里去,别让人看到。”
林彩蝶用油纸把布一包,然后放到舱里。
林卫国看着外边的袋子和木托,先把木托直接扔海里,然后拿起袋子卷了卷,思考一下也拿到了舱里。
这袋子还是好的,又没啥记号,还能用。
放好袋子后,他也不着急出去,而是在舱里看着两匹布。
“真是走运啊,妈祖娘娘保佑,这得值多少钱。”
现在市场上,这种涤纶布价格都不便宜,花色好的能卖到10块一米,差一点的也能卖到8块。
相比起来,比的确良还要贵。
不过走私市场上价格肯定要低一些的。
一匹布平均下来都在30米以上,那这两匹也相当值钱了。
林卫国很是开心。
林彩蝶:“爹,这布你不会要拿去卖吧。”
林卫国:“也留点,给你们姐妹,你娘都做一身衣服,嗯,阿龙也做,咱家都做,剩下的再去卖也行。”
林彩蝶捂着额头,有些无奈,这啥都想卖可不是好事。
“爹啊,现在赚钱好赚多了,咱家只要出海也有固定收成,这买布反倒不好买,就别卖了呗,咱家加上大姐二姐,不少人,做衣服废着呢。”
林卫国瞪了她一眼:“哪又用的了这么多,做不完放在那,不怕着老鼠啃,到时候就不可惜了。”
林彩蝶:“那先拿回去再说吧,先说好,我要做两身的。”
林卫国看林彩蝶去后边解网了,也不说了,反正是捡的,做多一身就做多一身吧。
这一网比前一网要好的多,也是杂鱼居多,不过里边居然有十几条春子鱼。
“爹,有春子鱼,还不少。”林彩蝶高兴的喊了声。
春子鱼是也叫黄姑鱼,前两天他们下网就捞到过。
这鱼大的能卖到1块以上,小的也能卖到7毛左右。
林卫国也高兴:“现在黄鱼越来越少了,能一网捞这些很好了。”
春子鱼也是黄鱼的一种,在老渔民嘴里,黄鱼家族有七兄弟。
分别是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梅童鱼、鮸鱼、黄唇鱼、毛鲿鱼。
以前最多的要属大黄鱼了。
不过自从敲罟作业以来,大黄鱼差点灭绝,在80年代这时候,也可是稀少了。
敲罟法在50年代开始兴起,在60年代就传遍南北。
这是一种赶尽杀绝的捕鱼法,在1974年,通过这种办法,大黄鱼捕捞量超过25万吨。
当时野生大黄鱼的市场价才几分钱,甚至有很多渔获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堆在岸边腐烂,最后只能当肥料使用……
国家也禁止了这种捕捞方式。
到了80年代,大黄鱼产量就开始锐减,到90年代,就成了东海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