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八零海岛:乘风破浪的军嫂

  • 阅读设置
    第50章
      
      要知道现在在码头干苦力,一天也才1块钱,很多木船出海,一天的收获也才十几块。
      林静有些烦恼的皱着眉头,刚刚那一下,把她看到这鱼的欣喜已经吓没了,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郑海英过来了:“小蝶、阿静,咱走吧,涨潮了。”
      说着就走到近前,看到这条大鳗鱼她也吃了一惊。
      “我的天,还有这么大的鳗鱼,这得值不少钱吧。”
      现在还没有人工养殖鳗鱼的,纯野生能看到这么大的确实少见。
      林彩蝶:“阿静看到的,还不知道怎么往回拿呢。”
      郑海英:“我有蛇皮袋,等着。”
      说着,就把手从蓑衣里伸进去,然后拿出一个蛇皮袋。
      林静:“谢谢英子姐了,等回去我腾出来再给你送回去。”
      郑海英点点头:“行,不急。”
      这时候的蛇皮袋都是装化肥袋,用完后大家都很细致的保留下来。
      这种袋子防水,结实,在乡下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
      借着用用行,不还可是不行的。
      郑海英和林静一起撑开袋子,林彩蝶双臂用力把鳗鱼提起来,直接塞到了袋子里。
      还好海珠一直滋养着她,让她多少长点力气,不然,她也不好抓。
      郑海英:“涨潮了,咱们快回去吧。”
      三人就一起往回走了,到沙滩那,又拎上桶。
      林静因为拎着袋子,鳗鱼在里边还动,她也不好拎桶,林彩蝶就给她拎上了。
      雨好像又大了一些,三人走的有些坎坷,生怕踩滑了摔倒。
      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到村子里。
      林彩蝶看着林静:“先帮你送回去吧。”
      林静:“谢谢小蝶姐了。”
      林彩蝶对郑海英说道:“英子,你先回去吧,我帮着阿静送回去。”
      郑海英的家和阿静家是两个方向,林彩蝶家算是在她们中间位置。
      郑海英点头:“那行,我先回去了。”
      林彩蝶跟着林静一起到她家。
      林静佳住在村子的后街靠西了,现在就是她和母亲一起住。
      她上边三个哥哥一个姐姐都结婚了,她家也分家了,因为父亲去世,她这没出门子,就和母亲住老宅,院子里还有她三哥一家。
      乡下老人养老都是跟着小儿子一起。
      到了林静家,林彩蝶跟着一起到屋里。
      “大伯母。”看到林静的母亲,林彩蝶率先打招呼。
      林静娘看了半天,才说道:“嗨,是小蝶啊,你这穿着雨衣,我都没看出来。”
      林静:“我这有条鳗鱼,是小蝶姐帮我抓的,有帮我送回来。”
      林静娘也感谢着:“麻烦小蝶了,还得是你们姐妹,到底是流着一样血的。”
      林彩蝶客气两句就要告辞。
      林静喊她:“小蝶姐你等等。”
      说着蹲下去,在自己的沙蛤桶里捧了两下沙蛤到她桶里。
      林彩蝶:“暧,我不用,阿静你别抓了。”
      林静:“就是点沙蛤,你今天也没挖,这些拿回去煮个汤喝。”
      大伯母也跟着说:“对,这天气煮个汤热乎,拿着吧。”
      林彩蝶不好意思,就拿着了。
      然后冒雨向着自己家走去。
      她不知道,身后,大伯母看着她的背影说道:“挺好的孩子,可惜让名声毁了。”
      林静不爱听的说道:“怎么就毁了,小蝶姐也没做错什么啊,”
      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袋子。
      本来她娘还要再说一句的,忽然看到大鳗鱼,就顾不得了:“妖貅啊,这么大的鳗鱼。”
      那种震惊直接就挂在了脸上。
      第69章 打电话
      林彩蝶回到家,林卫国还没回来,他找个盆,把沙蛤泡上,又把海蛎放好。
      然后看到赶海的其他收获,不多,也不值得卖,还是自己吃吧。
      这红章不能铁板,但是白灼了后蘸点酱油还是不错的。
      现在酱油还不分什么生抽、老抽这些,也不用纠结味道。
      青蟹和梭子蟹,直接煮了炖汤就好。
      把这俩蟹留桶里,盖上竹筚,青蟹是最怕蚊子的,一旦被咬一下,直接就死了。
      看着外边渐渐停了的雨,以及还阴着的天,林彩蝶不觉得明天能出海。
      她也不知道林卫国今天会不会回来,倒也没着急的去准备晚饭。
      先把自己的衣服洗了,虽然外面下雨,但是海珠空间里可以晾晒。
      找了一根麻绳,直接系在那平台的树上,把衣服晾好。
      然后在空间的小河里洗了个澡。
      她已经好多次在这里洗澡了,这河水温度不是太凉,而且方便。
      不过林彩蝶还是特别想弄一个浴桶,然后烧热水泡澡。
      眼下,这些也只能是奢望。
      她在想,哪天到了县城,再把需要的都买了。
      现在她手上的那些东西也能卖出不少钱了,遗憾的是,这时候的物资不丰富,像是家具、浴桶这些,就是有钱都买不到。
      自己需要的多数东西,都是要找木匠做。
      大姐夫魏广生虽然是木匠,可是她做了是要收到空间的,肯定不能找。
      想到这里,林彩蝶叹了口气,这想改善生活,也得慢慢来。
      一直到5点,看到林卫国还没回来,林彩蝶也就不等了。
      饿了就先吃,林卫国要是回来再说。
      到外边点着火,给自己做了一个海蛎煎,然后又煮了一个红薯粉。
      做好端到桌子上,在开始吃之前,林彩蝶闭上眼睛,深深的嗅了一口。
      香!
      然后才拿起筷子慢慢品尝起来。
      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尤其是她这种重活一世的,更是要把每天平常的日子过的“享受”一些。
      日子幸福与否,和物质不无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其实不是物质,而是内心。
      吃完饭,收拾完碗筷,林彩蝶就进屋开始操练针线活了。
      林彩蝶的针线活还可以,缝起来的线紧密细致。
      不过现在有条件的都有缝纫机了,手上针线活的好坏已经不重要了。
      她大姐林彩霞家就有一台缝纫机,那时候左邻右舍的还都过去参观。
      别看缝纫机在60年代就成为了结婚三大件,但是在乡下,很多人家在90年代都凑不齐。
      城里人都开始讲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时候,农村能有台黑白电视都是全村的焦点。
      林彩蝶想给自己缝一顶帽子,既能遮盖住脸,还能不影响干活。
      林彩蝶参考的是后世短视频上的穆斯林造型的那种。
      在海上戴草帽是不方便的,风大点就吹飞了,还不能全遮住。
      林彩蝶现在有布,也有想法,就自己实践起来。
      她缝的和穆斯林还有不同,多留了些布出来在帽子上,然后系一下更像围巾围住的。
      不然直接一个帽子,单单露出眼睛,别人看到了还以为是海盗呢。
      用了将近2个小时才缝好,刚开始用裁剪和针线时还有些生疏,到后来慢慢的才熟悉起来,找到那种感觉。
      好在最后算是成功了,不过这年代也没什么渐变色或者马卡龙,这帽子就是米白色底,上面都是圆形颜色点。
      就是她在海里捡的布料做的。
      带上试试,又照了镜子,说不上多好看,但也绝对不难看。
      林彩蝶也就满意了。
      看看时间,已经晚上7点半了,林卫国还没回来。
      林彩蝶有点烦躁,这年代也没个手机,想了解情况都做不到。
      虽然心里觉得不应该有什么事,但还是放心不下。
      起身穿了雨鞋,拿上手电筒又走了出去。
      林彩蝶先去了老郑叔家,老郑叔是村子的驾驶员,主要就是负责开村里的拖拉机。
      林彩蝶过去一问,原来老郑叔也没回来,他家里人也担心的不行。
      虽然现在不下雨了,但是这路滑的很,可是担心也没用,没地方知道个信。
      林彩蝶又到村部,这时候村部已经下班了,不过有打更的在。
      这时候哪有值班的说法,都是留个打更的,也算是看护集体资产。
      林彩蝶过来是想打个电话,虽然前海村还没通电,不过村部有上边给的老式风力发电,下边接着电瓶的那种,倒也能支持电话用。
      现在村子里正在埋电线杆,林彩蝶知道,再过两月,整个村子的通电就完成了。
      林彩蝶记忆中通电后,第一次拉开电灯泡,村子里的人都沸腾了。
      不过经常停电也是有的,这种情况一直到千禧年才算结束。
      电力供应不足,优先保证城市工业发展,全国农村都得为城市让路。
      打更的是个老光棍,也是上过战场的,回来后身体零部件不全了,也没结婚,上边就给安排了这么个工作。
      村里人都叫他老郭头,林彩蝶有事相求,肯定不能这么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