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历史同人] 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 阅读设置
    第38章
      谢枋得并没有见过他,但半生都在为了他的身后事而奔走。
      只因不愿让他“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决心披肝沥胆以雪其冤。
      为他修祠,祭墓,著文,请谥号,加赠少师。
      据说他墓前常有疾呼之声,自昏暮至三鼓不绝,似鸣不平,日复一日,苍天也知其枉。
      直到谢枋得到来之后,焚稿相祭,这声音便再也没出现过。
      所以,《宋史.辛弃疾传》的故事,始于辛弃疾的杀敌渡江,终于谢枋得的秉烛夜祭。
      那个少年用半生的岁月向他奔赴,终于将自己的名字和他一同刻进了史书里。
      …..
      此刻,许愿墙上传出一道声音。
      “由于王朝易主事关重大,本次许愿将进行万朝公投,每名观众一票。”
      “唯有原皇帝的反对率高于百分之九十九,才会进行更换。”
      观众一头雾水。
      我们甚至不认识这个皇帝是谁,怎么投反对还是赞成票?!
      遇到这种问题,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去问欧阳修,让他快发一些相关的史书章节过来。
      欧阳修无语。
      他是文豪,但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
      “辛弃疾生活的年代在我之后,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很快,元惠宗的宰相脱脱,也是《宋史》的作者,将本位面最近编好的《宋史.辛弃疾传》发了上来。
      【大元宰相脱脱:这是我写的传记,大家可以先看看。】
      【大元宰相脱脱:还有在写作过程中搜集的其他资料,比如谢枋得写的《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许多的奏折文书、地方公文存档,辛弃疾本人的文集,《美芹十论》、《九议》……对了,稼轩先生,这些可以发上来吗?】
      辛弃疾见到这个称呼,微微一怔,觉得没什么好隐藏的,于是点点头:“发吧。”
      脱脱得到许可,指挥几十名下属将大长篇《美芹十论》输入。
      还顺带上传了八卷完颜构本纪,三卷《宋孝宗本纪》,三卷《金世宗本纪》,《虞允文传》,《李显忠传》等一些辅助阅读材料。
      众人不由竖起大拇指。
      欧阳修,你瞧人家脱脱多敬业,发几十个新章节不带喘气的。
      再看看你,文章到现在还没更新一个字!
      【周世宗柴荣:朕见了《美芹十论》的十条军事战略,字字珠玑,不禁想起了王朴给朕的《平边策》,也是同样的高水准。】
      【北魏文明冯太后:朕看辛弃疾言辞犀利,淋漓如刀,将宋孝宗迎头一顿痛批,可谓毫不容情。李冲提议立三长制的时候,也是如此雷厉风行,当朝怒斥守旧派众臣。】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尤其是《美芹十论》里的这一句「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沉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一针见血,颇有狄仁杰平时劝谏朕,匡正得失的风范。】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巧了,辛弃疾的文章也让孤想起了苏绰的《六条诏书》,虽然并非一个领域,但贤才们高瞻远瞩,通察时局,忧心国家大政,思想上都有相通之处。】
      【咏絮才女谢道韫:请问四位君主,王朴、李冲、狄仁杰、苏绰给你们上书之后,现在都如何了?】
      【周世宗柴荣: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北魏文明冯太后: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哦不对,孤才是丞相,苏绰是孤的谋主。】
      观众:“……”
      合着你们是专门跑这儿炫耀丞相来了?!
      可怜的辛弃疾,别人家的良臣都得到了重用,视如珍宝,只有他一直被埋没。
      观众本来还在嘻嘻哈哈,但随着继续往下阅读,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忧郁。
      从史料的字里行间,拼凑出辛弃疾的一生,当真是寂寞如雪,长歌当哭,万种凄凉。
      故事的开头,一切都还意气风发。
      少年鲜衣怒马,聚兵山东,旌旗拥万夫,挥剑裂浮云,以五十骑驰入五万人营地,生擒叛贼首领张安国。
      祖父羁留在北方沦陷之地许多年,常怀南归之意,携他一道“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谋划未成,却已郁郁而终。
      他怀着祖父的遗志,南渡归宋,授官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茫茫世路沉浮。
      从建康,到滁州,湖南,再到上饶,铅山,绍兴。
      当年南下之时,数十日就走完的路,却终此一生都没能再北上返回。
      这一路上,他亦有过许许多多的尝试,欲以一人之力,弥补百年帝国残山剩水之局。
      创办飞虎军,镇压茶商起事,整顿地方乡社,又一次次上书朝廷制敌之策,备战之略。
      可庙堂太高,纵然用尽四十年的岁月,也不能让那些血泪与疾呼穿透云霄,上达天听;
      江湖又太远,他心有牵念,不能就此放下一切,归去寄情山水,隐逸林泉。
      这世上最悲哀的事啊,莫过于让人亲眼见证一场毁灭。
      你见过理想最炽热的绽放,以为可以照亮万顷长空、亘古永夜,从此再深的坚冰都会因为心头热血而消融。
      却没想到,那并不是开端,而是最后的终结。
      从此整个余生,都在看着风中摇曳的星火一点点熄灭,残烛灯烬,伴随着□□,都终将无可挽回地殁于风雪。
      午夜挑灯梦回,尚思边疆烽火,征战心依然。
      到最后,却都化作了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了解过辛弃疾的生平,再看他的诗文,就会觉得每一行每一句都写满了遗憾。
      那是生不逢时,倾尽一生却仍旧不能补天裂的长恨。
      千百年过去了,仍在风中传唱不休。
      然而,很快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魏文帝曹丕:辛弃疾的作品很好,可见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位作者将自己的生平付诸笔墨,声名自可传于后世。】
      【魏文帝曹丕:但朕有一个疑虑,辛弃疾目前才二十出头,脱脱就将他未来创作的所有诗文发上来,那他以后写什么?如此大面积的作品披露,似乎不甚妥当。】
      【梁朝中书令沈约:我也早就想指出来了,脱脱真是个莽夫,一口气上传了足足八百首,对辛弃疾来说太不公平。】
      【诗鬼李贺:八百首……这得呕心沥血写下多少锦囊佳句,才能凑齐八百之数啊。】
      【彭城才女刘令娴:问题不大,辛弃疾看起来很有才,以后即兴再创作新东西就是了。】
      【宣城太守谢脁:我倒觉得让辛弃疾的诗文提前流传出来,是一件好事,并且对他未来的创作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长安少年王勃:请问小谢,何以见得呢?】
      【宣城太守谢脁:因为辛弃疾这些作品,特别是中晚期作品,几乎都是基调沉郁之作,是命运不平的悲诉,坎坷人生的见证。等一下给他换了皇帝,他不必再经历这些痛苦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再写这种风格的诗文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观众恍然大悟。
      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又说「文章憎命达」。
      似乎一个文人总要熬尽心血、历经波折,才能以血泪打磨出一篇绝世佳作。
      蔡文姬半生辗转北境,尝尽辛酸,方有《胡笳十八拍》的天地同悲;
      庾信历遍国破家亡,流亡千万里,终于捧出声声泣血的《哀江南赋》绝唱。
      但观众们还是觉得,宁可让辛弃疾的作品风格变一变,也不想再看见他吃那种苦头了。
      再说了,他那么才华横溢的人,写什么不是写,我们都爱看!
      “幼安,你看——”
      陆游从评论区收回目光,握住了朋友的手,无比关切地说:“那么多人都很喜欢你,一直在支持你,莫要难过了。”
      辛弃疾默然,垂下的眼睫轻轻颤动。
      任谁得知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如此凄惨,都冷静不了,他需要一点时间缓缓。
      最让他痛心的,其实并非个人的遭遇。
      而是直到四十多年后,中原土地都没有被收复回来,神州陆沉,满目疮痍,何时能够止歇。
      陆游本想安慰他几句,表示自己与他同在,但转瞬想到了自己,尚未开口,就变成了一声轻叹。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唉,他心想,我们都一样。
      ……
      【后唐庄宗李存勖:诸君有没有觉得,辛弃疾的故事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齐武帝萧赜:怎么,你是又想起郭崇韬了,觉得心有戚戚?】
      李亚子:???
      这家伙真是白长了一张嘴!
      “安时,来合个影”,他反手拉过一旁的郭相公,咔嚓一张发到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