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历史同人] 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

  • 阅读设置
    第131章
      她原以为,是孩童好奇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等新鲜劲过去就好了。
      哪知这几年下来,太子倒成了蒙府最常见的贵客,而他对阿音毫无条件的好、有时看阿音那种宠溺的眼神,简直让她这当母亲的暗暗心惊!
      纵便她不愿以恶意去揣测太子,也不认为对方这般小小年纪就会生出什么情思,可两个孩子都一天天长大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就算太子过几年真有那个心思,她也不想让女儿嫁去王室,整日受那些妾室歌姬的窝囊气。
      她阿父当初肯把她嫁给蒙恬,除了看中对方的前途,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考量:
      蒙氏有家训,不纳妾不蓄姬,正因为这样,蒙恬这一代也只有他母亲诞下的两个孩子。
      蒙夫人听闻过不少有姬妾之家的龌龊事,实在不愿自己的女儿卷入那种泥潭之中。
      太子固然样样都好,只可惜他是太子,将来还会当上秦王——
      后宫子嗣涉及到一国的江山稳固,哪有君王空置后宫只为一人的?
      总之,她绝不会拿女儿一生的幸福去冒险。
      浑然不知母亲已经忧虑得那么长远的蒙嗣音,却立刻咽下糖糕接过了话头,
      “咦,医术高超的大才么?孙思邈?”
      李世民笑了,孙思邈是大唐有名的医者,哪会出现在战国时期?
      不过,他不动声色问道,
      “哦,孙思邈很厉害吗?我想去见见他,请他来救我的曾祖母。”
      蒙嗣音歪着脑袋努力想了很久,摇头道,
      “可我不知道他在哪里,我不认识他。”
      只是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这个名字而已。
      蒙夫人愈发忧心了,她这女儿聪明乖巧,却经常会说些莫名其妙的话,真让人发愁啊....
      蒙嗣音见李世民露出遗憾的表情,忙又补充道,
      “不过,我在一本书上看过,长桑子一脉有弟子隐居在秦岭山中,听说他们能医治死者,厉害叭?”
      李世民的眼睛倏地一亮,
      “长桑子一脉,还有传人在吗?”
      相传,长桑子曾追随上古仙人赤松子修行医术,那位神医扁鹊,便师从于长桑子。
      然而,扁鹊把对方传授的诊脉一法发扬得熠熠生辉,却未能学精对方最擅长的药理之法。
      正因如此,身为扁鹊一派门人的夏无且,最擅长的也是脉学,而非药理。
      他能精确诊断出病患的病情,却无法对症配置出最有效的药方。
      偏偏要想治病,这两步缺一不可。
      蒙嗣音取了一个糖糕塞到母亲嘴里,稚气满满点头道,
      “当然有啦,不信我把书拿给你看!”
      李世民忙请对方把书找来。
      是一卷薄薄的竹简,边缘泛黄,字迹也有些褪色了,看得出来颇有些年头了。
      蒙夫人见太子抚着竹简不语,忙开口解释道,
      “这是阿音的曾祖父留下来的,若是太子不喜竹简,我这就让人把它抄录下来。”
      李世
      民忙回过神来,拒绝了对方的好意,打开竹简认真看了起来。
      看完这卷竹简,他心中顿时升起了无限希望:据编撰此书的人说,长桑子一门最擅长药理的一脉,两百多年来一直隐居在秦岭山中,代代相传并未断绝。
      如果能找到这一脉的医者,华阳太后的病是不是就有救了?
      自己对秦王这一世寿命的隐隐担忧,是不是也能一扫而空了?
      若是对方愿意像许朴一样开班讲学,那秦国就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药理医者,到时,天下百姓也能少受病痛的折磨了....
      他兴致勃勃问蒙嗣音借来这卷书,就急匆匆告别走出蒙府,打算拿回去给秦王看看,劝他派人手去秦岭寻人。
      然后刚走到马车前,原本安静待在他肩头的威风,突然扔掉糖糕发出了一声尖锐的鸣叫。
      然后,头朝上垂直着升上天空,再飞快俯冲着撞向车厢。
      李世民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忙让侍卫把它捉住,威风拼了命地挣扎着,发出哀戚的悲鸣声。
      随着它的异常举动,大家很快就发现,四周的天上,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行为反常的鸟类。
      而原本只有行人的街道上,也霎时涌出了大量疾奔乱窜的猫狗老鼠,它们像发了疯一样拼命朝各个方向跑去,而那些鸡鸭竟然扑腾着翅膀飞上了树....
      这怪异的场面震得侍卫们瞠目结舌,恍惚只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这时代的人不懂发生了何事,李世民却是懂的。
      他骤然瞳孔一缩,飞快朝前方一处水井奔去——
      本该平静的水井中,正在持续地汩汩冒着气泡,还散发出一阵阵令人作呕的臭味。
      他心中猛地一沉,必须赶快回宫!
      ...
      章台宫中,秦王正蹙眉执笔蘸墨,在给齐王田建写信。
      他曾听闻,有从齐国出海的人见过仙山,想来,山中仙人必能救华阳太后一命,想托齐王帮他打探一下消息。
      一个个圆润华丽的齐篆文字,在君王骨节分明的手中笔走龙蛇,如同蛟龙在纸上舞动。
      然而,信才写到一半,李世民就气喘吁吁地跑进殿来,大喊道,
      “阿父,出大事了...有地动要来了...”
      秦王的手一晃,洁白的纸上顿时洇了一团乌黑的墨迹。
      下一瞬,毛笔被啪地丢在了案桌上,君王已经脚下生风走下殿抱起了孩子,
      “地动?”
      李世民心急如焚,
      “对,想来是北方边境快出现地动了,阿父快下令让北边郡县疏散百姓吧,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现在的种种异常,群鸟乱飞、鸡鸭上树、猫鼠同行、井水冒泡……无一不与地动来临前的征兆吻合。
      他宁愿这是一场小题大做的虚惊,也不想看到秦国有成千上万的百姓惨死在地动中。
      秦王目光幽邃注视着孩子童真焦急的面庞,伸手轻拍他的后背给孩子顺气,沉声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先别急,慢慢告诉父王:你是怎么知道有地动的?又是怎么知道,地动会发生在我大秦北方边境?是何人告诉你的?”
      第66章
      李世民眨了眨眼睛,
      “前几日,孩儿碰到过了一位高人....”
      他把今天看到的种种异象,假称是得了“高人”的点拨,这才知道它们是地动来临前的预警。
      秦王从未听过这种怪异言论,不由沉吟道,
      “鸡鸭上树,井水冒泡....这等异象,果真与地动有关?那位高人姓甚名谁?他又是怎么看出来,地动会发生在我大秦北境的?”
      李世民此刻心急火燎,根本顾不上慢慢给父亲解释,只好换了一种秦王能迅速接受的说法,
      “阿父,孩儿不知道!那位高人一说完就消失不见了....孩儿当日,并未把这事放在心里,一时间就忘了告诉你...哪知,他说的情景今日全都出现了,恐怕,真是位不得了的得道仙尊呀....”
      秦王果然面色一凛,颔首道,
      “原来是这样,想来,正是我大秦龙气丰沛,得了天上神明的另眼相待,仙尊才会特意下凡来警示我儿....”
      他立刻下诏,命人快马加鞭赶去最北边的仇由、晋阳几个郡县,通知官吏们速速迁移人口避灾。
      同时,又召集官员前来,商议地动的灾后备用方案。
      李世民走出殿中,仰头看着天上乱作一团的乌泱泱飞鸟,心中并不轻松。
      因为,这些异象只能预警,即将有地动到来,却无法预警具体会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到来。
      他口中的“北地边境有地动”一事,也仅仅是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自行推测出来的——
      秦王十七年,赵国代地发生了一场大地动,造成“台屋墙垣泰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的惨烈后果。(1)
      而紧邻代地的秦国仇由等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殃及,以致于当年出现了“民大饥”。
      可现在是秦王十五年。
      他压根就无法确定,在如今的这个时空里,那场代地的地动,会不会也像华阳太后的病一样,恰好提前到了现在?
      只能赌一把了,总比什么也不做强。
      ....
      六日后,北境数个郡县传来快马急报:地动了!
      而由于时间太过紧迫,百姓又舍不得抛下一羊一柴走得太慢,导致未能赶在地动到来之前全部离开,事发当日,仍有近三成的人没有及时逃出来。
      可即便是这样,仅凭一些肉眼可见的异象,就能判断出精确的地动位置,为秦国减少了七成有生力量的消亡——
      此事看在秦国君臣眼中,也俨然是天大的神迹了!
      为此,秦王还特意设祭坛焚香,亲自叩拜祭祀,以感激那位仙尊的警示之恩。
      他又命奉常将相关异象记录在册,将它定为与星象并行的观测地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