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历史同人] 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 阅读设置
    第278章
      李隆基至今还记得那神音。
      “用人才,善财政,检天户,新吏治,九天阊阖,万国来朝,唐玄宗李隆基他一手缔造开元盛世。”
      而画卷上的盛世图景也随着这句话缓缓铺开。
      可如今,画卷仍在,可上面的色彩却没了。
      那是无边无际的灰色。
      极冷淡的色调,描摹的是一个又一个瘦骨嶙峋的百姓。
      他们有的孱弱拄拐,走在田间。
      一场雨后,田间的粮食枯尽了。
      孱弱老人又哭又笑,一头倒进泥地的水洼,再也没能醒过来。
      有的将刚出生的婴儿换给了邻家,然后面目狰狞留着眼泪,将手里的婴儿掐死。
      在一旁架起的铁锅之中,沸腾的水是这婴儿的坟墓。
      灾荒年月,易子而食,屡见不鲜。
      有的被要赋税的官兵推搡着。
      年轻的妇人满脸锅底灰,两行眼泪分外明显。
      她低声求着颐气指使的官兵:“再通融两天,再通融两天……”
      有的连一个遮风挡雨的,能住的地方都没有。
      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夏季尚且能忍受炎热,可寒冷如蛆虫钻进骨髓,他们熬不过寒冬。
      所有人的脸上都是近乎麻木的绝望。
      没有生机,没有希望。
      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人世苟活,只等着挨不过的那天平静地死掉。
      死了,就解脱了。
      李隆基难以言说此时内心的触动。
      他就是诗圣杜甫写诗的笔下,描摹的人世间吗?
      这还是他所熟知的那个盛世大唐吗?
      满目疮痍,像个瘟城。
      李隆基心里陡然生出恐慌。
      若是没有天幕,历史是否真的就沿着这样的道路去走。
      王皇后会被他废掉,太子李瑛以及两个孩子死在他的猜忌之下,陪他登顶泰山的宰相张说锒铛入狱,张九龄忠心谏言而不被采纳,抱憾离开政治舞台。
      李林甫当上了宰相,开始排斥异己,杨国忠进了官场,伴随着杨家得势而一路高升,直至取代李林甫的位置。
      而他,李隆基,就活在杨国忠为他精心塑造的一场盛大的大唐梦中。
      在那里,饥荒年月的易子而食,是平民也可吃玉盘珍馐。
      在那里,长达三月的瓢泼大雨,洪涝丛生,是稻麦可屹立不倒,收成显著。
      掀开那虚伪的盛世面纱,所有的色彩都在瞬间消失。
      天幕上,那个透着阴冷绝望的画卷之上,展示的才是那个真正的,他李隆基统治下的大唐。
      李隆基耳边如有绵绵钟声敲响。
      丧钟为盛世而鸣。
      李隆基眼睛睁大,天幕变换的画面将他从那灰色调的画卷中抽离出来。
      他站在原地,猛烈喘息。
      刚刚所见的场景让他如身陷泥潭一样,无法呼吸。
      就在刚刚,他与所有百姓一样,经历着无尽的绝望。
      贤君,究竟如何做才能成为贤君。
      而盛世,又究竟是何模样?
      此时此刻,李隆基慢慢明白,所谓盛世,并不是登顶泰山,对着泰山之神宣告着自己桩桩功绩,便是创造了盛世。
      而贤君也从来都不是自己冠在脑袋上的名号。
      真正的盛世,要深入到百姓之中去看。
      而贤君之名,要从百姓口中听到才算。
      此时此刻,李隆基对这个虽未谋面的杜甫肃然起敬。
      因为他用诗描绘的,是一个真正的大唐,他心里想着的是百姓,他在用笔,去写天下苍生。
      一个最真实的天下苍生。
      [这就是千百年才出现一个杜甫的原因啊。]
      [我做不到这样的高尚,我过的不开心不爽了只想创死别人。]
      [没钱过的不好就是容易满心怨恨,对什么都有怨气。]
      [我的怨气能创造十个邪剑仙。]
      [唉,子美真的很善良,从小到老,善良了一辈子。]
      善良?
      李白心绪随着天幕之景而变换着。
      弹幕一句“子美善良”,他的脑海中莫名出现了一个路灯下的背影。
      那日他喝完酒,带着醉意,歪歪斜斜往家里回。
      路上看到一个年轻人将手中的胡饼分了一半给路上的弃儿。
      不仅是乞儿,还有围着他脚边蹭来蹭去的一只猫儿。
      他也掰了块饼给猫。
      他还记得那年轻人的眼睛极亮,又亮又干净。
      李白摇头失笑,将脑袋中荒唐的想法摇出来。
      “他怎么会是诗圣杜甫呢?”
      大殿前,贺知章感叹:“过最苦的生活而心怀天下苍生,这是何等的崇高?”
      宇文融摇摇头:“我做不到经历苦难,还怜悯比我更苦的人。”
      有人搭话:“是啊,人过的不如意,就会将不如意的怒火撒到更弱人的身上,来换取自尊的短暂满足,这是人之常情。”
      李林甫叹息:“我如今才明白,杜甫为何会被称作诗圣。”
      【经历丧子之痛的杜甫心里想的依然是比他更苦的百姓。】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杜甫想到了那些失去土地而没有分毫收入的农民,又想起了镇守边关,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戍边将士。因此他说,他心中的忧思可比钟南山更高,忧愁无边无际,竟然不知从何处收拾。】
      【所有人都只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而达则兼济天下,是精神更高者的作为,有钱了,有能力了,因而能有余力去兼济天下。】
      【可杜甫怀着最深敏锐的心,感知每一个百姓的疾苦,他这一生郁郁不得志,却将天下人都放在了心上。】
      所有人都看着天幕小小的茅屋。
      满头凌乱银丝的老人拄拐站在暴雨之中。
      如注暴雨与惊天雷鸣,在奏一场盛世哀音。
      可杜甫穷极一生都想在盛世哀音之中闯出一条路来,这条路没有风雪雷雨,这条路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能通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盛唐,能兼济天下寒士。
      天幕下,文武百官皆看到,那风雨中的老人满目忧伤,他用一双眼睛装着大唐的一切,忧愤深沉。
      耳边是老人嘶哑的声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有话要说】
      呜呜,码字好慢,我为什么不是一条八爪鱼。你们先看着,我再去码点(阴暗爬走)
      第129章 城春草木深
      天幕上老人枯瘦矮小的身影变得无穷高。
      站在大殿前的众人有的流泪, 有的叹息,但无论他们是何表情,此时心中都在激荡着无限的情怀。
      远在天幕之中的杜甫隔着时空, 将满大唐的凝聚力给汇聚起来。
      哥舒翰朗声念道:“好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样大公无私之心让他想到了天幕之中那个对着敌军投降的自己。
      在安逸的朝廷里呆久了,他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进军营的初心。
      他忘记自己第一次将敌人击退之时的快慰, 忘记了得到百姓忠心夸赞的那份骄傲。
      在安史之乱中, 他哥舒翰的骄傲被自己踩在脚底之下, 破碎不堪。
      而如今皇帝虽看了天幕, 但也不计前嫌封他为大将军,他有了重来一次的机会。
      既如此,他就要向杜甫那般崇高的思想高度看齐。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个文人尚且有这样的觉悟, 更何况他这样拿大刀的武将呢。
      他哥舒翰这辈子就是战死沙场,也绝不投降!
      天幕中无官无职的杜甫想要大庇天下寒士这或许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但是这对他们这群,已经步入官场最中央,几乎做到官位顶峰的人来说, 这样的理想或许是可以实现的。
      文武百官皆有了精神。
      他们每个人像是都接到了杜甫的一点点传承,觉悟空前高了起来。
      他们带着亮晶晶的眼神去看李隆基。
      瞧瞧那是什么, 那是工作尚且不饱和的皇帝。
      工作不饱和要干什么, 要找工作啊, 要眼里有活儿!
      皇帝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办, 他们可以挖掘啊!
      现在皇帝越来越会自省了, 他们已经很久都不能抓到皇帝的小辫子来谏些什么。
      讲道理, 嘴巴真的很干巴, 总想跟皇帝说点什么, 然后看他天天工作苦哈哈的模样, 来寻找快乐。
      所有人有志一同找到了新的目标。
      颜真卿尚且不明白众人为什么突然兴奋。
      更不理解的是颜杲卿,他刚来朝堂上,算是个职场小白。
      颜杲卿开口问:“清臣,大家为何兴奋起来了?”
      颜真卿摇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这话被周围官员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