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历史同人] 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 阅读设置
    第13章
      李隆基心里的担子卸下几分,他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点了,他可以在那什么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就将危机的苗头扼制住!
      李隆基期待的搓搓手,在评论区发言:“安史之乱于何年发生?”
      很快有刚看完视频的热心人回复。
      【肥宅快乐水:百度了一下,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糯叽叽麻团:说到安史之乱我就生气啊,李隆基听信宦官谗言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奥利奥麻薯:杀完之后,无人可用,可怜哥舒翰,一把年纪还中风了都要帮他守潼关。】
      【泡面要加西红柿:你猜怎么着,奸臣杨国忠想除掉哥舒翰,撺掇李隆基,李隆基又信了谗言。】
      【饿到吃键盘:然后潼关就失守了,李隆基就逃了。】
      此时的李隆基只觉得脸火辣辣的疼。
      “听信谗言。”
      “又信了谗言。”
      刚刚振臂一呼之言犹在耳畔。
      “朕并非那等胆小鼠辈!”
      “所谓弃城逃跑或许可以称之为战略转移。”
      “无人知道当时之情景,无人知晓当时之危机。”
      “这或许是朕计划一环也未可知。”
      嗯,也未可知。
      【作者有话要说】
      尝试存稿……
      第11章 (后续) 罪魁祸首是你!
      天幕之上,评论还在幽幽弹出。
      【逃跑受罪了才想到若是姚崇在就好了,那会儿姚崇都死了三十几年了。】
      【姚崇在也没有用,难听的话他是一句都不听。】
      【杨国忠说话好听,他听杨国忠的。】
      【亲小人,远贤臣,他活该。】
      活该。
      他活该。
      李隆基感觉到周围视线如刀,快要将他戳成筛子了。
      不不不,不可如此,他得再向天幕问点儿什么。
      以此来挽回两次听信谗言之过。
      根据天幕说的
      李隆基慌张极了:“李隆基的功绩呢?他有哪些功绩呢?”
      天幕来自未来,不可能单单只知道他的丑事吧?
      快啊,快来一个人夸夸朕呐!
      天幕提示。
      【评论失败。】
      【未实名认证者每日仅可发布一条评论,请用身份证完成认证。】
      这下李隆基彻底慌了。
      他不能向天幕继续提问了。
      身份证是何物?后世之物?
      他没有啊。
      这并不是让他更绝望的,更绝望的是,天幕的光亮在渐渐淡褪。
      堆积的阴云逐渐散开,天又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模样。
      天幕,消失了。
      “天幕消失了?”
      “神迹不在了。”
      “如此说来,这天幕降临的确是为了给我们一个警醒。”
      百官之中无人再讨论先前的天幕上的话。
      但刚刚天幕之言,他们都记在了心里。
      “听信谗言。”
      “又信了谗言。”
      “亲小人,远贤臣。”
      作为臣子,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比侍奉一个听信谗言的君主更为可怕的呢?
      听信谗言意味着,奸臣当道。
      上至皇帝心中没有天下庶民,下至县官心中没有百姓疾苦。
      一心为国之人此生注定碌碌无为而不得志。
      谗言者居上位,而两袖清风者寂寂无名。
      当皇帝两耳紧闭只听谗言,当满朝文武再无一人敢直言进谏,国之倾颓,也就不远了。
      天幕透露有限,百官不知晓天幕最初放的那个盛唐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败,但有一条,就够了。
      听信谗言。
      所以满朝文武都沉默了。
      他们忠心辅佐的,才登基不久的皇帝,竟然真的是一个听信谗言的昏君吗?
      同州。
      姚崇看着逐渐消失的天幕,一时之间心情复杂。
      复杂,非常复杂。
      能令陛下在他死后三十几年都依旧感怀于心,念念不忘,这定说明他为宰之时,政绩卓著。
      但天幕也说了,陛下他,亲小人,远贤臣。
      他此番若是真前去长安,陛下是否也会听信谗言,是否也会因小人之言,剥去他宰相的位置?
      他究竟是辞官,还是被罢黜,究竟是寿终正寝,还是死于非命。
      这些天幕都没有透露。
      他究竟是否应该去长安,究竟是否应该辅佐这样一个听信谗言的君主。
      一时之间,姚崇陷入两难。
      宣政殿门前,乌云散去,天幕消失,太阳升起,一片敞亮。
      可李隆基觉得,自己心里的太阳永远了落下了,他的内心,一点都不敞亮。
      他看着一言不发的百官,看着欲言又止的兄弟们,看着眉毛胡子又飞起来的父亲。
      心里难受极了。
      此时他真恨不得能冲到几十年后的自己面前,薅起那年老昏庸之人的胡子,大声告诉他不要再闭上耳朵了,盛唐即将毁于你手,千年之后,你将得到一片的骂名。
      顺便抄起他爹的拐杖,给他邦邦来上两棍。
      可是他不能。
      他不能去到未来。
      而现在他,只有挨棍子的份。
      有了上一次的铺垫,这次李旦看起来淡定极了。
      他对着百官又矜持一笑:“处理一些家事。”
      百官十分理解太上皇的心情,巴不得他赶紧拿起手边的拐杖。
      这回四王也学聪明了,站在外头,一点跟进去的想法都没有。
      他们学着百官的模样,纷纷背过了身。
      李旦又把李隆基拎去太极殿了。
      这回一声招呼都没打,拿着拐杖直接对着屁股抡了上去。
      李隆基理亏又心虚,躲到一半的屁股又生生挪了回去。
      歧王听这个动静,小声同另外三王交流:“会不会打的有些狠了?”
      薛王声音更小了,生怕被别人听到,提醒着:“那可是听信谗言啊,听信谗言!”
      歧王嘀咕:“我就是觉得,三弟都三十好几了,此番是不是也太过没面子了。”
      申王神叨叨:“我认为,面子都是自己赚的。”
      宁王不说话,但是点头的动作代表了一切看法。
      李旦痛心疾首看着自己的儿子:“亲小人,远贤臣?”
      “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信谗言?”
      “你是越活越回去了吗?”
      嘴上的话在说,手里的动作也没有停下。
      李隆基的脑子飞快运转。
      “根据天幕之言可以推算,距离安史之乱还有四十三年!一切都还有机会改变!”
      此话一出,李旦果然停下了手里的动作。
      嗯?不打了,有戏。
      李隆基继续道:“废皇后,杀三子,占儿媳,朕绝对不会再做。”
      “皇后伴儿已久,儿子幽禁被贬始终不离不弃,她不应当被废。”
      “三子,李瑛是个好孩子,另外二子虽还不知是谁,但他们若不生逆反之心,儿子必不会做出一日杀三子之举。”
      “占儿媳更不可能,儿子不是那等丧心病狂之人!”
      李隆基仔细想着天幕之言。
      “根据天幕所说,姚崇是个贤臣,儿子已经派人快马加鞭,请来长安,若得他辅佐,儿子必然能开创大唐盛世!”
      “还有那个奸臣!杨国忠!儿子现在就下旨去寻他,及早除掉这个祸根!”
      李隆基见父亲久久不说话,抬眼看去。
      只见李旦背对着他,身子似乎都佝偻了几分。
      他长长叹了口气。
      “找到杨国忠,之后呢?”
      “杀了他?贬了他?让他永远不进长安城?”
      李隆基不明所以:“自然。不可为官做宰,儿子身边自然就没了这个满口谗言的奸臣……”
      李旦转过身,定定地看着他:“杀了这一个杨国忠,那第二个杨国忠,第三个杨国忠呢?”
      “若天幕仅此一次,再没第二次,你如何能知道其他的奸臣呢?”
      李隆基看着满眼复杂的父亲,一时之间失了言语。
      “那还不知是否出生的杨国忠,不是罪魁祸首啊。”
      “罪魁祸首是你!”
      “你若虚心纳谏,政治清明,大唐何来奸臣杨国忠。”
      这话像是当头棒喝。
      李隆基站在原地,讷讷不知言何。
      李旦手拄拐杖,眼里是追忆亦是痛心:“李家打下来的江山,不该毁在你手里啊!”
      “你弃城而逃,那祖祖辈辈都算什么?”
      他边说边喘息,两行浊泪顺着脸上沟壑淌了下来:“李家江山,不该就此毁掉啊……”
      李隆基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赶忙上去扶住情绪激动的李旦,对他保证道:“距离安史之乱还有四十三年,父亲相信我,一切都还有机会改变。”
      李旦叹了口气。
      他看着窗外,像是在看那个无缘得见的盛世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