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红楼同人] 荣国府申请退出

  • 阅读设置
    第172章
      朝中六品以上诰命皆要入朝随祭,贾敏自然跑不了,把黛玉送到荣国府来,姊妹们一起读书,也还有伴儿。
      但因太妃丧仪,先前轮着办雅集的事,暂时搁置了。
      姑娘们关在家中,一律玩乐之事暂免,只有赖大之流的管事,每日往返问候姑娘们的起居,报给随祭的贾母等人。
      湘云感慨:“自打我出生,头一回见这样的阵仗。”
      算来家里的大人们已经出去了十四五日,也不知是怎样一个丧仪,竟然有点全城草木皆兵的势头。
      黛玉凝眉道:“陛下年事已高,正看着呢,哪家敢怠慢,便是大不敬之罪。”
      探春道:“是这个理,咱们在闺阁中,还是少论政事为妙。”
      黛玉却有些不以为意,掐了一片叶子扔进池塘里:“这里只有咱们三个,说说悄悄话也无妨。”
      隔着大半个池子,对面是好几个丫鬟婆子,战战兢兢只看着上面,就怕姑娘们生起心思去玩水,又怕跌了碰了。
      湘云点头抚掌:“林姐姐说得好,哪里就因为闺阁,困住了步子,还能困住脑子?”
      探春却有些无奈:“谁不想出去创一番事业,但凡我是个男的。”
      黛玉却道:“谁说女儿家不能创一番事业,不过天时地利人和,比男子难一些,古往今来又不是没有?”
      湘云又来了劲儿:“以前我在家中的时候,婶婶就说我们史家,老太太自小就是顶厉害那个。”
      黛玉听着心里却暗自鄙夷起皇家来,但凡外祖母是个男子,那皇帝老儿惜才一点,外祖母的成绩,早就能封侯拜相了。
      天天说什么圣上圣明,黛玉看也圣明不到哪儿去,只顾着坐稳龙椅。
      什么民贵君轻,社稷为重,也就是说了九分做了一分。
      当下一场太妃的丧仪耗费的精力财力,也不知道会耽搁多少政务。
      黛玉终归没说出来。
      就算和姐妹们无话不谈,有些话还是万万不能谈的。
      可惜此刻史苗不能和黛玉交流一二,不然祖孙二人必定能找到很多共同语言。
      史苗来这个世界几十年,经历的丧事也多了。
      上回淑妃造反,皇帝还体体面面的办了她后事。
      这回皇帝陛下的架势,史苗觉得是老皇帝对自己丧事的提前预演。
      宫里领着寻常份例的太妃,先帝在时连贵人的分位都没混上。
      人活得久,慢慢熬老了,等到这一任皇帝要表现孝道的时候,一轮又一轮的加封,临了居然混到了妃位,还得到一场盛大的丧事。
      莫名有几分讽刺。
      天气渐渐转热,还要守灵七七四十九日。
      活人受罪,逝者也受罪。
      宫里的娘娘们都不敢怠慢,诰命夫人们自然更不敢。
      过了两个七,礼部那边才漏了口风,稍微能放松些。
      贾家、史家都在一处,方便互相照应。
      今儿不该史苗她们这一班守着,好容易得个空闲,却见二儿媳关氏引了一个宫装姑娘进来。
      走近了,史苗才看清来人是薛宝钗。
      她进宫将近两年,身量又长了点,宫里生活条件肯定不如外面,薛宝钗瘦了,皮肤比之前还要白,宫装是常见的松青色,头发梳得光光的,簪了两朵白花,显出素淡的美。
      不过薛宝钗这种长相和韵味,史苗觉得富丽堂皇的唐风兴许更适合她。
      薛宝钗的一举一动像是受到了程序化的训练,从进门到如今一直恰到好处低垂着眉眼,以一种极为恭顺的姿态示人。
      皇宫体制,果然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史苗之前见宝钗,虽然是个心里有点小九九的姑娘,起码像个活人。
      “……娘娘请老夫人叙话。”
      声音也变了,史苗一晃神,就只听了个大概。
      ……
      史苗略一收拾,让宝钗引路。
      甄家的皇妃在宫里算不上得宠,终归是妃位,外面还有家人打点,日子比起宫里大部分娘娘好多了。
      史苗觉得她们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关得久了,刻板呆木。
      “老夫人请坐。”
      甄妃娘娘让了让,史苗不敢上坐,推辞一番依着礼节坐在侧位。
      她看见史苗,眼里好像有了几分活气。
      都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事也不会请史苗过来登她的三宝殿。
      史苗也不主动问,坐下就不说话,只等对面甄妃开口。
      对面甄妃道:“我久在深宫中,想找个人来说说话,老夫人见多识广,叨扰您了。”
      史苗心里嘀咕,既然知道叨扰,还让她一把老骨头来?
      脸上却微笑着:“能为娘娘分忧,是老身的福气。”
      不就是客套吗?谁不会啊?
      这话客气的甄妃都不敢受,她和国公夫人本来就交情极少,真正想说的事情一时间无法开口。
      好在甄妃自小也读书,早年国公夫人在金陵的时候,把金陵女子学问弄出好大的风潮。
      她就先捡着一些诗词歌赋上的事说说,要不然就和史苗回忆一下金陵往事,见聊得差不多,便又恭恭敬敬,客气的松史苗走。
      好像真的只是找史苗来聊天。
      如此三次,史苗越发疑窦丛生,甄妃娘
      娘不愧是在皇宫中特训多年,史苗完全猜不出对方的意图。
      史苗当然不会丧心病狂的觉得甄家这位想提甄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
      单是依着甄宝玉他爹甄远和林如海的差距,甄宝玉就不够格。
      而且甄妃娘娘和宝玉根本没见过面,她不是元春,宝玉虽然是甄家人,但还不必劳动她费这种心思。
      近来已经够累了,史苗也懒得猜,最后她总会暴露意图。
      今日史苗又从甄妃那边出来,送她的不是薛宝钗,是个叫小梅宫女。
      小梅和薛宝钗一样,只低着头引路。
      对面来了几个人。
      史苗瞧着也是哪宫的主子,走路不太利索,许是这几日在太妃灵前跪多了。
      老皇帝真会孝心外包,怎么不自己来跪?
      史苗也垂着头,先停下来给对面让路。
      “给安嫔娘娘请安。”
      小梅有几分机敏,接着请安提示史苗来人。
      两个侍女掺着安嫔上前来,给史苗行礼。
      史苗当年给过安嫔一个玉佩解围,几面之缘,她已经完全忘记她的长相了。
      这么多年了,她的位份还是安嫔。
      作为淑妃娘娘宫里出来的人,经过造反那件事还能呆在安嫔的位置上。
      大约就是她这么多年谨小慎微带来的好处。
      来人声音中带着几分惊喜。
      “国公夫人,您可还记得我?”
      第139章
      虽然不记得人脸样貌,当年那件事史苗还不至于人老健忘。
      谁让甄嬛传里也有一个安嫔娘娘呢?
      那时候史苗顺手的一个举动,这么久过去,安嫔娘娘依旧十分感激。
      史苗看她的衣裳打扮,只能说不差,比起在甄妃娘娘那边的用度,完全不能与之相比。
      没了头上那一个淑妃娘娘,安嫔的日子显然是好过一点的,眼里有了点神采。
      史苗客气道:“自然记得,经年未见,我也老了。”
      安嫔自然也老了,熬着熬着,一年年居然熬过去了。
      史苗发现安嫔身边跟着的两个宫女,虽然都穿着宫装,但衣袖缘上都缝了一个深褐色滚边。
      安嫔和史苗谈不上亲密,偶然遇上也只是依着礼节打个招呼,随意扯上几句不痛不痒的闲白。
      起码史苗是这样想的,但当她见到那个衣袖缘滚着花边的宫女被人领进来的时候。
      史苗有些无力。
      无论甄家那位皇妃娘娘,还是安嫔,史苗都不愿有过多的接触。
      这小宫女生得有些黑,身量也瞧着粗笨。
      毕竟漂亮伶俐的宫人,也会被先挑走。
      史苗眼皮也不掀:“你是哪个宫的?”
      宫女不卑不亢道:“安嫔娘娘想请夫人去说说话,想问夫人方不方便?”
      都来到跟前请了,还有什么方便不方便的说法?
      史苗点头应了。
      那宫女领着路,史苗装作不经意问她:“你们宫里的衣缘上,怎么都缝了一个边儿?”
      宫女怔了怔,随即笑道:“娘娘眼神不好了,看见袖口不至于认错人。”
      人不可貌相,很稳重的宫女,言行举止有度,安嫔娘娘身边人教的还真不差。
      能在宫里安然无恙呆几十年的,大约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史苗也不戳穿,安嫔娘娘和她聊什么,也就不咸不淡应付几句。
      哪知安嫔忽然冷不丁开口:“夫人,您家是不是有适婚的公子?”
      史苗心里一凛,脸上颜色依旧,反问安嫔娘娘:“怎么忽然问这个,娘娘莫不是想做媒?”
      安嫔还是那副带着几分天真小意的模样,低头笑笑:“夫人说笑,我认不得几个人,只是听说甄妃娘娘膝下公主的驸马好像病得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