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红楼]贾璋传

  • 阅读设置
    [红楼]贾璋传 第254节
      贾璋站起来后,对众人的态度很严肃。
      他回到这些人的疑惑道:“陛下组建津海行省,一是为了推广金米良种,在津海实验金米的大规模种植;二是为漕运改革,通畅的海漕漕运是对运河漕运的有益补充,而津海,正是建造海港的好地方!”
      他目光锐利,不少被他目光扫视的人都有些如坐针毡、如芒在背的感觉。
      但他们又不知道那种感觉到底是什么。
      而贾璋继续对众人道:“这也正是陛下派本官来做津海经略的目的。”
      “金米良种与漕运改革两件事,上利国家,下利百姓,做好了大家都有功劳,做不好大家都要一起吃挂落!”
      “我这个人向来赏罚分明,有功劳,绝不会漏掉自己手底下的人。”
      “当初跟我一起纂修《大盛会典》的纂修官们,如今全都升迁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事,日后也能与他们一起步步高升。”
      “我还要告诉大家一声,陛下他老人家给了我先斩后奏之权!若有谁耽误了金米种植与海运漕改的事,给我脸上抹黑,就不要怪我与姚兄的宝剑过于锋锐了!”
      姚云起附和道:“临行前陛下就召见我,让我按照贾兄吩咐办事。所以贾兄说的话,就等于我的意思。”
      “而且,这本身就是我想和大家说的话。”
      “好好当差做事,才能有远大前程;若是不听话,也勿谓我们言之不预!”
      听到贾璋与姚云起恩威并施、甚至带着一丝煞气的警告后,在座官员全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会努力当差做事的。
      瞧起来,他们竟像是要披肝沥胆,好跟他们两个表忠心的模样。
      可惜,他们这么做,纯粹是把媚眼抛给了瞎子看。
      贾璋和姚云起两人,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他们两个根本不信津海地方官员赌咒发誓的话。
      他们眼睛里,只有当差的能力、做事的水平与最后的结果。
      无论是当文官的贾璋,还是做武将的姚云起,他们的判断标准都是如此,并且永远都不会改变……
      说完这件正事后,雅间内的气氛再次松弛下来。
      碧玉斗中,又一次注满了琥珀色的兰香酒。
      而在屏风后面,咿咿呀呀的《梳妆台》又被唱起来,而雅间内的主宾们,同样再次推杯换盏起来。
      绍治帝任命贾璋为经略,就是要贾璋在津海试行大规模种植金米。
      其主要目的在于,绍治帝想看看茜香的金米,能否适应大盛的气候。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绍治帝会产生这样的犹疑,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津海是新建的行省,地方没有豪族大户。
      贾璋他手里既有官兵这根大棒,又有税收优惠这颗甜枣,在津海推行新作物种植并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在津海试行金米种植的好处,还在于朝廷赈灾容易。
      与其他行省相比,津海距京城近,丁口更是少了不少。
      万一种植金米时,出了什么差错,朝廷能省下不少赈灾粮,还能节约转运粮食的时间……
      在接风宴结束后,贾璋就带着津海地方官员紧锣密鼓地筹备起了春耕事宜。
      张贴告示是最基本的工作,让官员、衙役走到田间地头,向他们讲述种植金米的好处以及种植金米的税收优惠,才是最要紧的事。
      在贾璋的强制要求下,以往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全都走到乡野里,县学、府学的生员们同样被贾璋调派,参与到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当中。
      至于贾璋本人,更是身先士卒,走上了宣传金米、讲解种植金米的税收优惠与金米种植方法的第一线。
      “你们听说了吗?刘秀才说金米亩产六石,是稻麦的好几倍!”
      “村正识字,他说县里告示上写了,种金米的地不用交税呢!”
      “卫所里的百户大人说,金米不但产量高,秆还能当柴火烧,绿叶能喂牲口,老婆子,要不咱们今年去朝廷领一些金米种子,试一试吧?”
      “听我的,咱们村种金米!经略使大人可是连中三元的文曲星,听他的准没错!”
      “咱们村富裕,就算金米不高产,亏损得也有限。要是金米高产,那咱们就赚大了!县令大人都说了,今年种金米的土地,三年之内都不用交粮税。”
      “我遇到经略使大人了,他可和那些眼高于顶的官老爷不一样。人家都是伯爷了,还不嫌弃咱,握着咱的手叫咱老人家,又送了咱一匣子紫金活络丹!说什么咱也得种两亩金米,支持一下经略使大人呀!”
      在贾璋他们的努力与朝廷的背书下,大多数津海百姓都选择种上两亩金米尝试一下。
      贾璋也不急着让他们全都种金米,推广新粮种这种事情,讲究一个事缓则圆。
      若是强制黎庶小农全都种植金米,搞那种一刀切的把戏,很容易让老百姓对金米良种心生疑窦。
      甚至可能引发骚乱。
      贾璋可不想把好事办成坏事,所以,他当然不会那样做。
      更何况,京中想让他成事的人有很多,想让他坏事的也有不少。
      正是因为如此,贾璋才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了谨慎二字。
      谁知道会不会有人想钻空子、想唆使津海百姓给他搞破坏呢?
      因此,在贾璋换了深色布衣,深入到田间垄头时,他豢养的眼线也像涓流汇入大海一般融入人群。
      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人群中,有没有妄图煽动民意、编造谣言,给推广金米良种一事搞破坏的奸细。
      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贾璋深以为然。
      第214章 夫妻契阔罚抄笑林,再次有喜惜春婚期
      贾璋对春耕的事情很上心。
      直到春耕结束后, 他才结束了早出晚归、深入田间垄头推介金米良种的生活。
      在官邸休假时,贾璋揽镜自照,发现脸上粗粝了许多。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他们家皎皎最喜欢他这张俊俏面孔了。
      他得保护好自己这张脸, 省得皎皎不喜欢。
      于是,在沐浴更衣后, 贾璋命雪檀去取珍珠粉和玉红膏过来。
      挥退房中仆役后, 贾璋对着铜镜, 细细搽了珍珠粉与玉红膏保养皮肤……
      得知贾璋傅粉的事情后,黛玉忍不住笑了出来。
      听到贾璋倾吐自己傅粉的原因后,黛玉的笑意更盛, 最后甚至大笑起来。
      原本, 贾璋还因为黛玉发现自己傅粉的事感到不好意思。
      但看到黛玉笑得这么开心, 贾璋脸上也弥漫出一抹笑意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璋那股不好意思的感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他甚至还有心情打趣黛玉:“皎皎的笑声这么大, 肚子笑得痛不痛?”
      “用不用三哥哥给你揉揉肚子?”
      没错, 不好意思的感觉不会消失, 只会转移。
      现在,这股不好意思的感觉,就转移到黛玉身上了。
      黛玉耳尖泛红,羞恼地把玉色蝴蝶兰帕掷到贾璋身上。
      “三哥哥总爱促狭打趣,看来是很爱笑话了。”
      “那我就就罚你在这张帕子上给我抄两篇《笑林广记》罢。”
      贾璋纵容地道:“夫人有命, 璋岂有不从之理?”
      黛玉才不依他的说法。
      她噗嗤一笑,反驳贾璋道:“三哥哥说甚从命不从命的?让你抄笑林, 我对你嘲笑我的惩罚。你呢,合该说小的领罚才对!”
      听到黛玉的反驳后, 贾璋拱手作揖讨饶。
      “好好好,我领罚!三奶奶, 是小的错了,小的这就去给您老人家抄《笑林广记》去。”
      他语气诚恳、笑容真挚,看起来倒真有些负荆请罪的意思了。
      黛玉知道,他这是在哄她开心。
      她更知道,他总是习惯性地把她当成需要哄的小姑娘。
      而她被他这样哄着,也确实很开心、很愉悦……
      “唔,三哥哥你答应了?”
      “春纤,去厨房给你们三爷盛一碗端一碗桃花梅子汤来,让他边喝边抄。”
      黛玉看着贾璋磨墨,言笑晏晏地吩咐春纤去端桃花梅子汤。
      心想,既然罚了三哥哥抄笑话,那就不克扣三哥哥的甜汤了。
      最近她发现,笑林广记与桃花梅子汤是很棒的搭配。
      黛玉想与贾璋分享她发现的美好消闲……
      所谓的惩罚,实质上不过是夫妻间增进感情的小把戏罢了。
      桃花墨与桃花梅子汤的香甜气息氤氲在这对小夫妻身边,气氛也渐渐缱绻起来。
      他们待在一起,就会很开心。
      而在他们在这边抄笑林、喝甜汤时,菱哥儿正在听课。
      菱哥儿的西席先生孟允是学识渊博的实学名家,学问十分扎实。
      在给贾菱讲解蒙书时,他既旁征博引,借此拓宽菱哥儿的知识面;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经书,好让菱哥儿这个小孩子能听得进去、听得明白。
      可谓是十分用心了。
      他这么用心,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来,贾璋做了他孙儿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