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 阅读设置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285节
      要知道山东之众向来对武则天不满,并且那些豪门士族朝堂的意见很大,若能团结他们定会增加此次造反的胜算。】
      唐高宗李治记下了魏思温的名字,同样,武则天也记下了魏思温的名字。
      李显不敢说话,但是冷哼一声,于此同时又瞪了李旦一眼。
      李旦……
      李旦低着头,沉默是最好的保护伞,不该他该参与的事情绝对不发声。
      *
      武周
      武则天听着神迹所述当年之事,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
      若当年李敬业直攻打洛阳,说不定眼下就是另一番场景。
      果真蠢钝之人听不进良言。
      【但是薛仲璋的提议却截然不同。
      他提议先攻打常州和润州,也就是先南后北的政策,先把江南的富庶之地攻打下来作为根据地。
      如此李敬业就有了自己的地盘,随后再向北方进攻也不迟,到时候就算败了,还有退守之地。
      相比之前第一条建议,薛仲璋这个提议显然变了意味。
      若李敬业只是作为臣子而匡复李唐,怎需要建立自己的地盘。】
      【路人甲】:明摆着要自立为王。
      许久没有出现的粉丝路人甲出现了,顺便吐槽了一句。
      “他想要自立为王!”李显看到自己眼前的弹幕,不由大惊。
      李旦……他真想劝劝他三哥,没事多读点书不好么??这有什么好吃惊的,不是明摆的事???
      【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中,李敬业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先奠定霸业,再向北图谋中原。
      魏思温奋力劝解,众所周知兵力合则强,分则弱,此时李敬业只有十万大军,看起来挺多。
      但是短时间内召集到这么多的新兵,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战经验,如此和朝堂军队硬碰硬,其实优势并不是很大,此时分散兵力绝不是明智的举动。
      而且李敬业此举明摆着彰显了他的野心,要自建巢穴。
      原本这些士兵愿意跟随李敬业纯粹是为了光复李唐,李敬业整这么一出定会失去人心。】
      *
      蜀
      听李敬业竟想另起炉灶,刘备满脸唾弃。
      以大义为由骗取人心,当真恶心。
      “我定当匡复汉室!!”刘备语气坚决,他的目标从未变过,光复汉室!
      诸葛亮张飞等人随声附和,这不是刘备一个人的目标,而是蜀国上上下下所有人的目标!
      阿斗也跟着他爹激动的呐喊,“匡复汉室!”
      如今这也变成了阿斗的理想,蜀国不灭,汉朝永存!
      【但是李敬业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他采纳了第二个策略,他亲自带兵去攻打金陵。
      当然,李敬业如此坚决选了第二个方案,一来是因为他的野心,二来是因为提方案的薛仲璋是大臣裴炎的外甥。
      大家先记住薛仲璋的这个身份。】
      *
      宋
      “大臣裴炎和李敬业两人不会是一伙的吧?”赵匡美的眼神亮了,他最喜欢的就是听神迹推理。
      之前赵匡美还没注意到裴炎和李敬业还有这种关系。
      “说不定这还真是一盘大棋。”赵德芳也来了兴趣,他觉的事情不简单。
      “德芳,你觉的这是一盘怎样的棋。”赵匡胤发问。
      “回父皇,儿臣只是觉的时间点有些奇怪。”赵德芳道。
      “说来听听!”赵匡美一副迫不及待的模样。
      “首先李敬业原本是以匡复李显政权为由,为何突然改成废太子李贤?”赵德芳开始分析,“李显复帝明显更加合理。”
      “到底是谁不想让李显复帝?”赵德芳再次发问。
      “还有明明直攻洛阳才是上上策,偏偏开始攻打金陵,给朝堂反应的时间。”赵德芳眯了眯眼睛,“我怎么李敬业被裴炎的外甥给忽悠傻了。“
      “你的意思是这都是裴炎的谋划?”赵匡美觉的离谱的同时又觉的有点道理。
      【李敬业此举给了武则天充分的时间调兵遣将。
      而太后武则天仅仅用了七天时间,便召集了三十万大军,并任命李孝逸为大将,李孝逸亦是李家的宗室,他属于普普通通之人,并没有杰出的能力,武则天之所以任用他,不过是借用了李唐宗室的名声。
      于此同时,太后武则天又任命大臣魏元忠充当监军,这位是真正有才能之人。
      不得不说,在识人方面,武则天的确眼光不错。】
      *
      秦
      听到武则天能调动三十万大军,公子扶苏断定这场造反必输。
      同时,公子扶苏觉的自己之前小看了这位历史上的女帝。
      【果不其然,魏元忠在此次平定叛乱中表现的十分杰出,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战乱。】
      两个月!!李显不敢置信,仅仅用了两个月就平定了战乱,他的母后简直太可怕了……
      【李显】:怎么才用了两个月?!
      【李敬业的造反失败,除了他自身的战略失败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咱们总结一下。
      咱们从之前王朝更替中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覆灭最主要的核心原因,一个是阶级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二是民不聊生百姓已经到了活不去的地步。
      而此时的大唐,并不具有这两个核心原因。
      朝堂的矛盾虽然存在,但是并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说白了,武则天手腕还是强硬的。
      二是百姓安乐,因此百姓们并没有要造反的念头。
      还有一点,此次造反局限在唐朝内部,偏偏李敬业还是一个大臣,没有明太宗朱棣的身份。】
      “意思是母后的运气好?”李显寻思了半天,总结出这么一句话。
      “蠢货。”唐高宗李治实在忍受不了李显的愚蠢,开口骂道。
      【接下来咱们说回薛仲璋这个人,方才让大家记住他的身份,大臣裴炎的外甥。
      也正是因为这个人的推波助澜,武则天往权利巅峰又进了一步。】
      第271章
      *
      秦
      听神迹这般说, 公子扶苏仿佛一下明白了什么,他应和神迹之言点了点头。
      公子扶苏的一举一动皆落在秦始皇嬴政的眼中。
      “有何想法。”秦始皇嬴政问扶苏。
      见自家父皇提问,公子扶苏相当认真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正如神迹所言,薛仲璋的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子扶苏道, “正因为薛仲璋参与了这场造反, 必定牵连大臣裴炎, 如此让太后武则天师出有名, 可一举扳倒政敌。”
      “嗯。”秦始皇嬴政点了点头,这一声嗯是对扶苏的肯定, 神迹的出现的确让他这个儿子转变了很多。
      之前的公子扶苏和秦始皇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他没有意识到加强皇权的重要性。
      对身边的大臣采取的也是怀柔之策,有恻隐之心是好事,但是作为帝却要不得。
      如今的公子扶苏却知道从皇权出现,以皇帝的视角来分析政局, 这个转变是秦始皇嬴政特别希望看到的。
      “且, 太后武则天能在短短两个月就平定这场叛乱, 如此迅速, 更让朝中大臣看清太后的权利。”公子扶苏看向他家父皇,“自古以来, 以强者为盟。”
      正是这一波波的推波助澜, 把太后武则天推向权利巅峰。
      *
      唐
      听到自家外甥造反, 大臣裴炎便知道自己的下场, 这场政变他最终还是输了。
      同时大臣裴炎也预示到了唐朝的结局, 自己终究是大唐的罪人…
      【咱们先来看看大臣裴炎对李敬业此次造反的态度,武则天询问裴炎计策。
      大臣裴炎竟不急着平定造反, 反而对武则天道,此次叛乱正是因为皇帝年长却不亲政事, 这才给叛匪造反的借口。
      如果太后武则天愿意还政于皇上李旦,那么叛军便不讨自平。
      这话从表面来看好似没什么毛病,李敬业造反打出的名号是匡复李唐,并不是要推翻李唐,那还政于李旦似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
      宋
      赵德芳听着直摇头,“李敬业此举和以往的清君侧有何不同。”
      听神迹听的多了,赵德芳的政治素养也上来了。
      “可不是,就像杀了黄子澄,朱棣就不造反了?还是杀了大臣晃错,就没七王之乱了。”赵匡美应和。
      若太后武则天还政于李旦,大概率李敬业造反借口就变成了“清君侧”。
      毕竟大臣裴炎的确是手握重权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