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北宋穿越指南

  • 阅读设置
    北宋穿越指南 第865节
      刘延年竹杖登岸,在县城客栈住下,数日之后换船走长江。
      船行两日,竟然停下。
      刘延年询问情况,奴仆打听消息回来说:“江上有浮冰,官府正在派人破冰疏通。”
      刘延年感慨道:“无端丈田拆分大族,又把那《荀子》升经,如此种种已感应上天。异象警世,长江结冰矣,吾当死谏陛下!”
      刘氏最精通《春秋》,笃信天人感应那套。
      走走停停,反复折腾。
      从长江转入运河,又进行一段路程,运河封冻不能行船。
      刘延年只能在淮南住下,等着开春冰雪融化。
      大明开国的时候,刘延年在广西做官。
      等东南小朝廷灭亡,刘延年又卧病半年。
      病愈之后,他托人求官。毕竟是进士出身且有从政经验,这种官员只要不犯大错,大明新朝是愿意接纳的。
      可当时求官的人太多了,翰林院的闲职都已爆满。
      刘延年在开封苦等两个月,终于等到一个实缺——县主簿。
      这个官职对刘延年来说,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侮辱。
      我的父亲和两个叔伯,都是这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我自己也已经做到中层。公司被人收购了,管理层重新任命,新董事长居然让我去做子公司的子公司的子公司的小领导?
      老子不伺候了!
      刘延年回到家乡,闭门苦修,钻研学问,名声反而比做官时还大。
      转眼已是“复兴中华三年”,刘延年没有直接入京,而是先去拜访淮南右布政刘韐。
      “小侄拜见叔父!”刘延年恭敬作揖。
      他比刘韐年轻不了几岁,但辈分差了一代。
      刘韐、刘子羽父子四人,颇得朱铭赏识提拔,他们属于阁臣方孟卿的嫡系。
      但是,刘韐的爷爷那辈儿,就已经从江西搬到福建,只定期回祖籍编修家谱而已。
      刘氏每一代人,都有迁居外地者。
      甚至刘延年所在的清江刘氏,也是宋初从别处迁来的。
      他们并非真正底蕴深厚的大族,至少在清江那一片不算什么。
      刘延年进京劝谏皇帝,妥妥的被人当枪使!
      叔侄俩寒暄一阵,谈及许多近况。
      聊得差不多了,刘延年说:“叔父可知,朝廷正在江西清查田亩?一旦丈田完毕,就要摊丁入亩,还要拆分迁徙大族。侄儿此次进京,就是要劝谏陛下。”
      刘韐无法理解刘延年的脑回路,说道:“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江西恁多大族都不说话,清江刘氏也没多少族人与田产,你忙慌慌的跑去京城作甚?”
      “义不容辞也!”刘延年说。
      刘韐问道:“谁怂恿你进京的?”
      “并无人怂恿,”刘延年解释道,“有几个大族的学生,常年听我讲《春秋》。他们提及此事,又说朝廷要将《荀子》升经。这般种种,皆不似明君所为,一定是朝堂当中有奸佞。”
      刘韐劝道:“你还是回家吧,莫要害了清江刘氏。我们两家同宗同源,虽然已分居数代人,但每隔十年就要叙族谱。祖宗情分在此,我必须劝你一劝。”
      刘延年说道:“方田均税、摊丁入亩,这些事情都无可厚非,我清江刘氏愿意配合朝廷。但拆族迁徙有违孝悌,更何况是迁去湖南垦荒。江西大族何罪,族中子弟为何要被变相流放湖南?”
      刘韐更是无语:“清江刘氏族人数量不多,只要细细分家,甚至可以不用拆族迁走。跟你无关的事情,你多管什么闲事?”
      刘延年再次重复那句:“义不容辞也。”
      接着,他又继续说:“更何况,把《荀子》升经,置孟子于何地?”
      刘韐正要继续劝阻,猛地回过味来,顿时愤怒道:“你想要邀名天下,假惺惺跑来寻我作甚?来人,送客!”
      刘延年道:“小侄人微言轻,请叔父一并上疏。”
      “滚!”刘韐已然怒不可遏。
      别的大族都不敢乱说乱做,为啥刘延年就敢呢?
      因为清江刘氏的田产真不多,刘延年的父亲和伯父、叔父,全是那种有钱就买书的人。仅他的父亲,就购书两万卷收藏在家。
      有的时候,甚至卖地购书。
      而且还收藏金石,家里有许多夏商周三代古董。
      族人的数量也不多,代代向外迁徙,都跑去其他地方开枝散叶了。
      这样的清江刘氏,能隐匿多少土地?
      根本就不怕官府清查田产,也不怕被官府拆族外迁。
      所以刘延年敢站出来。
      他知道别人把自己当枪使,但他愿意做这杆枪。跑去京城闹一闹,皇帝不会拿他怎样,他也没想过推翻朝廷政令。
      不为闹出一个结果,只是追求闹的过程。
      闹过以后,所有江西大族,都会承他刘延年的情。天下所有反对《荀子》升经的士人,都会称赞他刘延年一身傲骨,把他刘延年视为维护孔孟的大儒!
      刘韐想明白这些,直接把远房侄子轰出去!
      他看着刘延年远去的背影,咬牙切齿道:“沽名钓誉,枉读圣贤之书!道德文章只作给人看,哪里有半点真儒的样子?”
      刘韐已经决定,今后不再回江西续族谱。
      第886章 花开洛阳
      刘延年进京之时,正是阳春三月。
      都还没下船,就已见识到洛阳风物。
      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个个头上皆簪牡丹花。
      整个洛阳,是一片花的海洋。
      刘延年还是第一次到洛阳,被这番盛景所吸引,忍不住也想买花簪首。
      “卖花咯,卖花咯!”
      船刚靠岸,就有几个少男少女,提着花篮往前面挤。
      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十一二岁,身上衣服都比较廉价,一看就是平民家的孩子。
      他们高举着花篮,朝正在下船的旅客叫卖。
      “多少钱一枝?”刘延年旁边一人问道。
      “五文!”
      “我这种三文。”
      “我还有十文的,名贵得很。”
      “……”
      那人很快买一朵牡丹簪上,刘延年也掏钱买了一朵十文的。
      他带着仆人,选定一间客栈住下,然后就在洛阳城里瞎溜达。
      行至一处街道,却见旁边的巷子里,居然挤着一大群人,甚至还停靠着几辆马车。
      难道是哪位大臣的府邸?
      刘延年好奇走过去,询问挤在人群外围的:“这是哪家府邸?”
      “杨员外家。”那人回答。
      刘延年又问:“可是六部哪位员外郎?”
      那人笑道:“是做生意的杨员外。”
      商贾之家?
      “门开了!门开了!”
      这些人开始大喊大叫。
      但院门只开了一丁点,有家仆探出脑袋喊道:“莫听歹人造谣,俺家不卖魏花!”
      刘延年当场无语,挤这么多人,居然是来买花的。
      而且主人还不卖。
      “魏花”是洛阳牡丹当中的花王,当年魏家还没衰败的时候,想入园赏花必须买门票。
      一张门票十多文钱,魏家每天能收十几贯。
      那可是宋初,物价还不贵!
      后来园子献给皇室,皇室又赐给寺庙。僧人把牡丹植株全卖了,花圃开垦为耕地,改种麦子和桑树。
      渐渐的,麦子和桑树也没了,变成寺庙的后花园。
      如今,寺庙也被朝廷取缔,改建为住宅和店铺。
      “魏花”虽已散入百姓家,但数量极为稀少,根本没人愿意拿出来卖。
      名气稍次的“姚黄”,倒是比较容易买到,一支花大约值钱两三百文。这是因为渐渐传开了,以前稀少的时候,一支“姚黄”价值千文钱。
      想要嫁接也可以。
      嫁接一次“魏花”,不管是否成功,一百石米就没了——嫁接费!
      “姚黄”要便宜些,刚开始也是一百石米,现在嫁接一次只需二十石。
      刘延年听完那人的讲述,连连摇头道:“牡丹不可食,怎能如此靡费钱财?”
      “你这外乡人晓得什么?”那人鄙视道。
      刘延年继续溜达,到处都是花花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