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历史同人] 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

  • 阅读设置
    第68章
      难怪后世分析,安史之乱并不是普通谋逆的战乱,而是一场大唐内部的博弈呢。
      李长安和沈初熬了一夜,也没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件事。目前来看最好的方法是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加上引进粮种能保证人口上限提高到一亿五千万人,只是知道容易,做起来却难,世家大族必然会拼尽全力阻碍这项政策。
      天下百姓,何其难啊。沈初顶着一双熊猫眼哀叹了一声。
      他显然十分失望,哪怕是学富五车、满腹诗书,可这些书中的知识在现实面前却毫无用处。
      沈初竟然也升起了心灰意冷之感,他叹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李长安无语的瞥了沈初一眼,毫不客气:老师莫不是这段时间学写诗学的走火入魔了?
      什么都不做才百无一用。李长安摸了摸下巴,只要我们师徒齐心,一起匡扶社稷,老师您日后必定能入凌烟阁,便是书生也能搏一个万户侯。
      往后的事情往后再说,老师您现在就是愁死也一点用处都没有,您又不是杜甫,杜甫忧愁人家能写流传千古的好诗,您忧愁就只能晚上睡不着李长安小声道。
      沈初怒视李长安,咬咬后槽牙,觉得自己上辈子是个杀猪匠,这辈子才会摊上李长安这样的学生。
      现在这种国家政策李长安有再好的办法也不管用,当务之急是她先积累一点基层经验,知道天下百姓需要什么,要如何去解决。
      李长安找到了正在写书的张九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你想去当村正?张九龄从纸堆中抬起头,诧异的看着李长安。
      李长安纳闷道:难道当村正还要限制籍贯吗?还是限制性别?
      这倒没有。张九龄表情微妙。
      只是旁人都是拼了命的往上爬,李长安这等放着正一品的公主身份不用,反而想要当一个不入流村正的人,张九龄活了六十年,也是头一回遇见。
      村正也需要登记在册。张九龄提醒李长安。
      她总不能拿着公主的身份证明去官府登记。
      李长安迅速改口:哦,不是我想当村正,是孟浩然想当村正。
      张九龄:
      梦想是隐居田园,睡到自然醒的孟浩然会想当村正?那可是个懒得连幕僚都不想当的家伙。
      孟浩然不也写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嘛,可看孟夫子还是有为官之意的。李长安振振有词。
      老师在此等我一会,我这就去问孟夫子愿不愿当村正。
      两个时辰之后,李长安就拉着迷迷糊糊的孟浩然回到了张九龄的书房。
      张九龄看着一脸懵懂的孟浩然,揉了揉眉心:你怎么也陪她胡闹。
      大鹏年少,亦有忧国忧民之志,我又岂有推脱之理?
      也不知道李长安到底给孟浩然说了什么,孟浩然语气激昂,面上还带着慷慨之色,仿佛不是让他去当一个小小的村正,而是让他去当大唐的宰相一般。
      张九龄沉默了,他答应了孟浩然的请求,随意找个了借口打发了孟浩然,把李长安留了下来。
      他性格单纯,你莫要欺负他。
      李长安大惊失色:这可是孟浩然,我敬仰都还来不及,怎么会欺负他呢?
      从《春晓》到《过故人庄》,这可是她从小背到大的诗人。
      张九龄狐疑的看了李长安一眼,勉强相信了她,挥挥手让她离开了。
      最后孟浩然也没有成为村正,而是成了一个县令。
      唐朝施行科举制和察举制并用,太宗曾下诏,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可以举荐人选出任县令,所举荐的县令也属于高级官员的政绩之一,若是所举荐的县令犯了罪,举荐人还要被连坐。
      荆州是上州,荆州长史是从五品上的官职,正好能有权力举荐县令,加上荆州刺史是张九龄的熟人,所以任命孟浩然为县令一事颇为顺利。
      这位荆州刺史说起来李长安也认识。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就是出自李白写给这位荆州刺史韩朝宗的自荐信《与韩荆州书》。
      只是这位韩荆州以举贤才闻名,最后却也没有举荐李白。
      孟浩然也不知道自己本来只打算做个村长,为何最后却成了县令。
      本来自由自在的做着幕僚,忽然就成了终身制的大唐官员。
      直到走进衙门的时候,孟浩然依然是懵懵的。
      他怀里揣着李长安塞给他的大唐基层官员技能指导书目前张九龄只编好了
      第一部 分。
      若是你有拿不定主意的事务,来问我就行。李长安也知道孟浩然的性格。
      嗯完全没有情商。单从韩朝宗要举荐他,他却因为与朋友喝酒,耽误了时间,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孟浩然虽然诗写的好,但是做事不太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