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历史同人] 我有母后

  • 阅读设置
    第130章
      邓绥默然,“闺中女子柔顺则无忧”这话不禁让邓绥联想到自身。
      她在成为皇太后之前的日子,既用儒生的要求规范自己,又用闺阁女子的典范要求自己。
      “你以后想过什么日子?”邓绥凝视着马秋练的眼睛。
      “我不知道。”马秋练哭得眼睛通红,哽咽道。
      看到马秋练憔悴可怜的样子,邓绥说:“你需要休息。这样吧,我下一道申饬邓氏宗族的诏令,你替我传旨,送到新野阴氏。”
      马秋练睁大眼睛,摇头说:“陛下,你能听我絮叨,我心里感激,但请你不要为我为难。”
      邓绥摇摇头笑道:“每年都会下一道诏令,只不过今年提到仲夏。怕路上辛劳吗?”
      “不怕。”
      “那就好,你现在回去准备行礼,明日出发。”邓绥果断道。
      马秋练哭过一场,心情好上许多,道:“不用,晚上回去再准备也不迟,我为陛下草拟诏令。”
      看到重新容光焕发的马秋练,邓绥欣慰地笑起来:“先去洗把脸,换身衣裳。”
      马秋练闻言,羞愧不已,觉得失态的自己几乎无颜面对众人。
      “小女孩家家脸皮薄,我吩咐她们不许说,她们就不会说,你放心去吧。”邓绥脸上露出和煦
      的笑容。
      马秋练这才低头,掩面去了围房。陆离进来,邓绥将刚才的事情吩咐了一遍。
      “你派个人去马家,给校书郎说,秋练的婚事让他先不急。”邓绥想了想又道。
      陆离听完这话由衷地为马秋练感到高兴,道:“有了陛下这句话,马女史就不用担忧以后了。”
      皇太后金口玉言,天下男子还不是随便挑。
      陆离领命出去,正好和眼睛通红的马秋练错身而过,陆离朝马秋练友好地笑笑,马秋练脸上露出一抹红晕。
      坐定后,马秋练的心仍在雀跃不已,不知道是因为有人能明白自己,还是因为明日即将远行。
      “陛下,我这是第一次出远门哩。”马秋练激动道:“阿父早年游学四方,留下不少笔记,我心中十分向往。可惜,没有阿父陪同,我哪儿都去不了。”
      “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马秋练忍不住又重复了句。
      她想起和妹妹一起头对头共阅阿父手稿,做闺中卧游之思,突然抬头看了一眼皇太后,期期艾艾说:“陛下,我二妹妹对外面也很向往,常常将外出游学堂兄寄回来的书信奉为至宝,我……”
      “你想让她和你作伴去南阳?”邓绥善解人意地笑道:“只要她愿意。”
      “谢谢陛下,我这就……这就……”马秋练停下来,她发现自己还在宫中,回去就等于出宫呢。
      “去吧,出行日改到后日,你们姊妹从容些。”
      “谢谢陛下。”马秋练欣喜若狂。她耐着心中的喜悦,拟了一份诏令,又拣分了一上午的奏章,处理好手头的活才兴高采烈地离开。
      邓绥劝解完马秋练,内心起了波澜,但翻开桌案上旱蝗求赈济的奏表,脑海里浮现面有菜色的百姓,又沉下心埋首提笔。
      下午,刘隆过来发现母后的曹女史和马女史都不在,问了一句,才知道两人都回家了。
      他做完功课,就协助母后处理奏章。曹女史马女史草拟诏令的活计转给几位黄门侍郎来做。
      一位姓周的黄门侍郎过来送拟好的诏书,邓绥叫住他,让他将亲拟的一封诏书发到尚书台。
      “母后,什么诏书要你亲自拟?”刘隆好奇地问道。
      邓绥笑着
      将诏书转递给刘隆,刘隆打开看完,抚案赞道:“确实该如此。周侍郎,你交到尚书台去用印。”
      周侍郎是宫中的寺人,平日协助邓绥处理政务,出谋划策。他今日拿到一封诏书,心中万分好奇,这诏书究竟写了什么?
      陛下亲拟,圣上赞同。
      周侍郎将诏书送到尚书台,没有立即走开,反而探头围观这诏书的内容。
      “嘶!”
      “啊!”
      “天啊!”
      ……
      惊叹声此起彼伏。其他人见状纷纷围上来,问:“什么诏令这么震撼!”
      有人激动道:“咱们中又有一位封侯了!”
      “谁?”
      话刚出口,这些人就明白封侯这人的名字——蔡伦。
      论功劳、能力、资历,他确实能当得起封侯。众人心中都服气,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比自己升官得赏都高兴。
      “啊,嘿嘿,快去派人给……”这人又看了一眼诏书,再次确认,道:“龙亭侯,快去给龙亭侯报喜。”
      小寺人飞奔着跑出殿门,其他人催促赶快用印。
      自从邓绥临朝,尚书台的大半都用寺人,还有数位是世家子弟。这些人被寺人排挤,听到外面吵吵嚷嚷吆五喝六,撇嘴不屑,低声道:“不就是一个区区二百户的龙亭侯吗?”
      这酸气离多远都能闻到。
      要是封侯容易,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求而不得了。
      蔡伦封侯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瞬间传遍皇宫,寺人们与有荣焉。蔡伦封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郑众封侯是因为有诛窦之功。
      蔡伦与郑众相比,他是靠造纸农具以及平日勤勉封侯。郑众封侯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但蔡伦封侯给寺人一种“我也能”“我也行”的错觉。